2012年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9
722

二、簡答題
1.(1)幼兒期兒童的各種心理現象開始表現齊全,兒童心理的各個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開始形成一個完整的主觀世界。
(2)心理活動獨特性形成,兒童間的個別差異日益明顯,并漸趨穩定。
(3)心理活動的積極能動性開始形成。
2.(1)避免噪音污染。現代社會,城市噪音是一種公害,對嬰幼兒聽力以至健康的危害尤為嚴重。噪音甚至干擾兒童智力的發展。家庭的噪音主要來源之一是家用電器。噪音的危害與強度和持續時間有關。為了保護嬰幼兒,在選購家用電器時應選擇噪音小的;使用家用電器和能發響的器具時,要控制其音量和使用時間。高聲說話、喧嘩聲、爭吵聲、斥責聲,也都會構成噪音污染。家庭和幼兒園應當盡量避免噪音污染。
(2)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音樂屬于樂音,聽起來使人感到悅耳。音樂環境對于保護和發展兒童的聽力,大有好處。
(3)通過學習語言發展聽覺。學習語言的過程,是發展聽覺的重要過程。語言的變化、語詞聲調的不同、語言表達時語氣的多樣化等等,都是促進兒童聽覺發展的條件。
(4)及時發現孩子聽力方面的問題,給予適當的安排,以免影響兒童語言的發展。應該特別注意那些所謂的“半聾”或“半聽見”的孩子,他們聽力上有缺陷,但是能夠根據別人的面部表情和動作,或根據眼前的情景,理解別人說話的內容,因而聽力問題往往被忽略。教師可以通過聽力檢查,了解兒童聽力的狀況。對于聽力較差的孩子,除了增加訓練外,應創造條件加以保護。
3.兒童最初出現的情緒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逐漸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社會化成為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
(1)情緒中社會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學前兒童的情緒活動中,涉及社會性交往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2)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引起兒童情緒反應的原因,稱為情緒動因。幼兒的情緒反應,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聯系的。3~4歲的幼兒,情緒動因處于從主要為滿足生理需要向主要為滿足社會性需要的階段過渡。在中、大班幼兒中,社會性需要的作用越來越大。幼兒非常希望被人注意,為人重視、關愛,要求與別人交往。
(3)表情的社會化。表情是情緒的外部表現。有些表情是生物學性質的本能表現。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掌握周圍人們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會化。兒童表情社會化的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解(辨別)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運用社會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4.兒童的發展包括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兩方面。生理成熟是指兒童個體作為一個生物體,其生理結構和生理機能的發展是一種純粹的生物性演變過程。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卻是一個以個體的生理成熟為基礎,并與其生理機能的發展混為一體、互為表里的過程。人類作為一種生物體,有其自身發展變化的生物學特點,而人類個體的發展變化,作為生物性個體與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必然受到人類發展特點的制約,表現出特有的規律性。兒童發展的規律性,就是在兒童隨其年齡增長、身體和心理變化中普遍存在的特點。概括而言,兒童發展的特征表現在:
(1)順序性。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其身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都表現出一種穩定的順序。例如,兒童身體發展方面,就整體結構的發展而言,其順序是頭部首先得到發展,而后是軀干和四肢的發展,這也是為什么孩子越小,其頭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兒童發展的順序性使兒童身心發展成為一種連續的、不可逆轉的過程。
(2)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兒童身心發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與時間一致的勻速運動,在不同的年齡段,其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顯差異的。一般認為,新生兒(出生第一年)與青春期(13歲~16歲),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兩個高速發展期。就兒童發展的整體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
(3)階段性。兒童發展的階段性是指在兒童發展的連續過程中,在不同年齡階段會表現出某些穩定的、共同的典型特點。這些特點無論從表現方式上、發展速度上,以及發展的結構方面,與其他階段相比較,都會具有相當不同的特征。這種情況,又被稱為兒童發展的年齡特征。
(4)個別差異性。兒童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是指在兒童發展具有整體共同特征的前提下,個體與整體相比較,每一具體兒童的身心發展,在表現形式、內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會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種表現在個體發展方面的差異性,來源于個體遺傳素質和生活環境的差別。
5.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如下:(1)細心觀察;(2)滿足興趣;(3)動手多練;(4)游戲學習;(5)鼓勵成功;(6)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7)巧用提示;(8)公平適度;(9)做輕松的父母
移動端訪問:2012年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