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9
722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應遵循的原則有:(1)客觀性原則;(2)發展性原則;(3)矛盾性原則;(4)教育性原則;(5)理論與實際結合原則;(6)一般與個別結合原則。
2.B【解析】生理的成熟是新生兒心理發展的基礎。
3.C【解析】“一目十行”和“耳聽八方”說的是注意的范圍與分配。
4.C【解析】積極主動的觸覺探索是在嬰兒7個月左右發生的。
5.C【解析】略。
6.A【解析】兒童以無意想象為主,主要因為:幼兒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確;想象的主題易受外界的干擾而變化;想象過程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以想象過程為滿足;想象內容零散,不成系統。
7.B【解析】兒童的思維發生在感知、記憶等過程發生之后,與言語真正發生的時間相同,即2歲左右。2歲以前,是思維發生的準備時期。
8.A【解析】兒童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即與知覺過程融合在一起,以后逐漸出現間接理解,通過一系列較復雜的分析、綜合活動進行。
9.D【解析】研究表明,兒童最先能辨別大小。
10.B【解析】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別人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而引起的情緒體驗。3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如孩子在2歲左右,開始評價自己乖不乖。進入幼兒園以后,特別是在集體生活環境中,孩子逐漸掌握了各種行為規范,道德感也逐步發展起來。小班孩子的道德感主、要指向個別行為,如知道打人、咬人是不好的;中班孩子不但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并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如中班孩子的告狀行為就是對別人行為方面的評價,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標準而產生的。幼兒在對他人的不道德行為表示出憤怒或譴責的同時,還對弱者表現出同情,并表現出相應的安慰行為。
11.A【解析】略。
12.B【解析】需要是個性傾向性的基礎。
13.C【解析】性別角色屬于一種社會規范,是對男性和女性行為的社會期望。男女兩性是由遺傳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則是從兒童時期起接受成人影響、教育的結果。男女兒童通過對同性別長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這一性別所特有的行為模式。
14.D【解析】親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幫助或打算幫助其他個體或群體的行為及傾向,具體包括分享、合作、謙讓、援助等。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兒童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
15.A【解析】家庭是幼兒形成親社會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所以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主要來自父母。
16.A【解析】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動區時要考慮各個區域的性質,盡量把性質相似的活動區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擾。
17.C【解析】獨立自主性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生活方面、動作方面、關注環境、待人接物以及學習的自主性。其中,關注環境的內容包括:澆花、除草、飼養小動物等。
18.A【解析】示范法是直觀教學方法之一,是指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或教學表演,為兒童提供具體模仿的范例。
19.A【解析】角色扮演法是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減少消極社會行為的有力手段。
20.B【解析】“上梁”可理解為長輩,那么這句話的意思是長輩做了壞事孩子會模仿著做,由此看出這句古話告誡家長育兒應遵循做好榜樣的守則。
21.B【解析】幼兒一般從4個月開始對顏色有分化反應。
22.B【解析】從世界學前教育目標的發展趨勢來看,20世紀經歷了60年代著重智力開發,70年代強調培養創造力以及80年代重視兒童個性、情感和社會化發展的曲折歷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開始把兒童全面和諧發展作為學前教育的根本目標。
23.A【解析】《幼兒園工作規程》所規定的幼兒德育目標是: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
24.B【解析】洛克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他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心靈如同一塊白板,沒有任何標記和觀念。
25.A【解析】行走的敏感期是在幼兒的發展中最容易觀察到的一個敏感期。
26.A【解析】教育觀念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
27.B【解析】構成教育活動最基本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內容。
28.A【解析】學前教育的目標,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中,經歷了如下變化:①工業社會初期,主要為工作的母親照管兒童;②工業社會,不限于看護兒童,對兒童施行促進其身心發展的教育;③現代社會初期,以發展兒童智力為中心;④現代社會(20世紀80年代以后),促進兒童身體的、情緒的、智能的和社會性的全面發展。
29.D【解析】人口對教育縱向結構的影響表現為接受各層次教育的學生人數要隨著人口的變化而調整。
30.C【解析】美國教育學家認為學前教育對兒童的發展有三種作用模式:第一種模式是“維持”,即兒童某些認知能力能夠自然地完全發展,教育和經驗的作用只是使兒童維持現有能力水平。第二種模式是“促進”,即后天教育經驗只影響兒童發展的速度而不影響發展方向和順序。如果沒有后天經驗,兒童也可以向前發展。第三種模式是“誘導”,即后天教育經驗的存在與否直接決定了兒童某種能力的發生與否,環境和教育對兒童的發展有重大的決定性作用。
移動端訪問:2012年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