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四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9
656

四、材料分析題
1.(1)此案例體現了兒童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特點,常常依靠具體形象甚至是實際行動來理解。
(2)根據此特點,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教學:
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使用教學插圖等直觀教具、豐富的體態語言來輔助教學。
②對兒童的教育既要考慮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又不能只限于兒童現有的水平,而應該適當超前。
③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的規律和特點,讓兒童在生活實踐中取得豐富的知識經驗,能夠使兒童的思維得到良好的發展。
④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兒童通過自己的實踐,對外界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提高判斷、推理和解的水平,是很有益的。
⑤結合日常生活也可以給兒童準備各種材料,引導他們進行思維。
2.(1)自我意識及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特點的有關原理:
①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個性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為對自己的認識、態度和行為的調節。它包括三種形式,即自我認識(狹義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
②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a.自我認識的發展
第一,對自己身體的認識。經歷以下階段: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認識自己身體各部分;認識自己的整體形象;意識到身體內部狀態;名字與身體聯系。
第二,對自己行動的意識。1歲左右,嬰兒出現了最初的獨立性。
第三,對自己內心活動的意識。兒童從3歲左右開始,出現對自己內心活動的意識。4歲以后,開始出現對自己的認識活動和語言的意識。
b.自我評價的發展
自我評價大約從2~3歲左右開始出現。幼兒自我評價的發展和幼兒認知及情感的發展密切聯系著。其特點如下:
第一,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幼兒還沒有獨立的自我評價。他們的自我評價依賴于成人對他的評價。
第二,自我評價常常帶有主觀情緒性。幼兒往往不從具體事實出發,而從情緒出發進行自我
評價。
第三,自我評價受認識水平的限制。幼兒的自我評價受認識發展水平的局限,表現在下列方
面:自我評價一般從比較籠統,逐漸向比較具體和細致的方向發展;從對外部行為的評價,逐漸出現對內心品質的評價;較多只根據某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以后逐漸能作出比較全面的評價。
第四,從只有評價而沒有評價的論據,發展到有論據的評價。
c.自我調節的發展幼兒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表現為不但能夠根據成人的指示調節自己的行動,而且有自己的獨
立性。3歲以后,“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兒童表現的積極性很高,力求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改變周圍環境。幼兒期,出現對自己的社會性的“我”的意識,自尊心明顯地發展起來,追求在人際關系中取得一些地位。
總的來講,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表現在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外部行為和內心活動,并且能夠恰當地評價和支配自己的認識活動、情感態度和動作行為,由此逐漸形成自我滿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從本案例中可以看出東東的自我意識發展的基本特點,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自我認識的發展。東東在經過說服后,明白了道理,這是他對自己行動的意識和對自己內心活動的意識。
②自我評價的發展。東東沒有得到小紅花,則不肯回家。后來每天都要問老師:“我今天表現好嗎?”當老師說他有進步,給他一朵小紅花時,東東高興極了,表明他還沒有獨立的自我評價,主要依賴于成人對他的評價。
③自我調節的發展。東東從第二天起,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表明他不但能夠根據成人的指示調節自己的行動,而且有自己的獨立性,力求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改變周圍環境。
移動端訪問:2012年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