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1.2教育學的發展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2-10
239

4.裴斯泰洛齊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深受盧梭和康德思想的影響,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懷和仁愛精神進行了多次產生世界影響的教育試驗。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則全面地、和諧地發展兒童的一切天賦力量。教育應該是有機的,應做到智育、德育和體育的一體化,使頭、心和手都得到發展,教育者的首要職責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個性特征的人。他主張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對兒童施加的影響,必須和兒童的本性一致,使兒童自然發展,并把這種發展引向正確的道路。
5.洛克
進入近代,國家教育的思想與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發展。這在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
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并且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因此,他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認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張的又是紳士教育,認為紳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紳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軌,其他人就都會很快走上正軌。紳士應當既有貴族氣派,又有資產階級的創業精神和才干,還要有健壯的身體。紳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則是以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理智克制欲望,確保個人的榮譽和利益。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他輕視國民教育,認為普通的學校里集中了“教養不良、品行惡劣、成分復雜”的兒童,有害于紳士的培養,他主張嚴格、慎重地挑選德行、能力好,并且嫻于禮儀、精通人情世故的導師,從幼年起就對未來的紳士進行家庭教育。
(二)規范教育學的建立
一門規范學科的建立,從獨立的教育學誕生的角度說,通常以德國赫爾巴特(J0—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學》為標志。美國杜威(JohnDewey,1859—1952)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該學派對教育和教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國際影響。
1.赫爾巴特與《普通教育學》
在赫爾巴特之前,17世紀中葉的夸美紐斯已經從理論上概括了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教育經驗,研究了新興資產階級在教育上提出的新問題,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他的《大教學論》(1632)一般被認為是教育學形成規范學科的開始。此后,洛克的《教育漫話》(1693)、盧梭的《愛彌爾》(1762),也都比較全面地論述了他們的教育思想。
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國柯尼斯堡大學的哲學講座中講授教育學,但對后世影響最大、最明確地構建教育學體系的是赫爾巴特。1809—1833年問,赫爾巴特一直在柯尼斯堡大學繼續康德的哲學講座,講授教育學。1835年,他又出版了《教育學講授綱要》。他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并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赫爾巴特的貢獻在于,他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可以說是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普通教育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教育的一般目的”,論述了兒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為“多方面的興趣”,分別論述了多方面的觀念、興趣的觀念、多方面興趣的對象、教學、教學的進程、教學的結果等;提出了教學的4個形式階段:明了、聯想、系統、方法。第三部分為“性格的道德力量”,強調要通過教育來培養兒童的性格和品德。赫爾巴特在書中企圖以心理學的觀點來闡明教育學的一些重要問題,特別是教學論方面的問題。他在緒論中提出,教育者應掌握的首要科學是心理學,同時指出教師需要教育學這門科學,更要掌握傳授知識的科學。
在教學上,赫爾巴特把哲學中的統覺觀念移用過來,強調教學必須使學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時候,喚起心中已有的觀念。他認為,多方面的教育應該是統一而完整的,學生所學到的一切應當是一個統一體。他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從而形成了傳統教育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特點。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對19世紀以后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被看做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2.杜威與《民主主義與教育》
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與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針鋒相對,其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在體系上與《普通教育學》也大不相同。
移動端訪問: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1.2教育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