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1.2教育學的發展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2-10
239

4.《學記》
戰國后期,《禮記》中的《學記》一文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以言簡意賅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地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
《學記》是我國古代寶貴的教育文獻,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專著,意味著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專門化的形成,被稱為中國“教育學的雛形”。它對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進行了高度概括,揭示和表述了許多重要教育原理。如“教學相長”“循序漸進”、“長善救失”、“尊師敬道”、“啟發教學”等。
《學記》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學記》設計了從基層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體制,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制度;要求“時
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即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藏息相輔,勞逸結合。《學記》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辯證關系和“師嚴然后道尊”的教師觀。在教學方面,《學記》反對死記硬背,主張啟發式教學,“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開導學生,但不要牽著學生走;主張對學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學生灰心;主張指出解決問題的路徑,但不提供現成的答案?!秾W記》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心-t理發展特點,“學不躐等”即循序漸進。這些原則和方法都已經達到很高的認識水平。
5.其他
漢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陽明、清代的王夫之等中國古代許多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豐富的教育實踐和精辟的教育見解。
(1)漢代的董仲舒
董仲舒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笔侵浮叭?、義、禮、智、信”)的道德哲學,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成為中國古代維護歷代封建王朝統治的工具。董仲舒還建議統一學術,統一思想,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為維護封建統治帝王的絕對統治服務。
(2)宋代的朱熹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朱熹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重視基礎教育;二是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講究教育方法。
(3)明代的王陽明
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他認為“天理”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要求人們“知行合一”(“知”即道德認識,“行”即道德行為,也包括情感),通過提高自己內心的修養和知識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與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運行,即所謂的“致良知”;教化人們,應將道德倫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
王陽明的兒童教育論是其教育思想中比較精彩的部分。王陽明十分重視兒童教育,他從“致良知”的要求出發,認為兒童時期“良知”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并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點,主張給兒童歌詩、習禮、預讀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兒童的思想和性情。
(4)清代的王夫之
王夫之既有豐富的教學實踐,又能從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去揭示教學過程的一些規律。
第一,王夫之用樸素的辯證法,揭示了教與學的關系。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學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他們是否“自悟”。他的這一思想,正確地揭示了教學過程的本質。第二,在知行關系問題上,他既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說,也不同意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他一方面提出“行可兼知”的觀點,強調知源于行,必須從行上檢驗知識的效果功用,否定了傳統教育中那種嚴重脫離實際、死讀書的弊端。另一方面,又提出知行相互為用,不能混淆,二者都不可偏廢。第三,他認為學與思的關系,是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關系。學與思二者并重,互相促進,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第四,他強調學習要尚博尚實,多聞多見,要從廣博豐富的資料中提煉出精華來。第五,他認為教師應該“施之有序”,強調教學既要循序漸進,不躐等、不速成,又要有恒心、不間斷。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學的思想來源,毫無疑問,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一前399年)、柏拉圖(Plat0,約公元前427一前347年)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年),并稱“古希臘三賢”。
1.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治國人才。在教育內容上,他主張要培養人的美德,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以及教人鍛煉身體,增進健康。
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他在與鞋匠、商人、士兵或富有的青年貴族問答時,佯裝無知,通過巧妙的詰問,暴露出對方觀點的破綻和自相矛盾之處,從而使對方發現自己并不明了所用概念的根本意義?!皢柎鸱ā保址Q“蘇格拉底法”或“產婆術”,這是他的精神助產術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
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叫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叫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這為啟發式教學奠定了基礎。正如蘇格拉底自己所說,他雖無知,卻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正如他的母親是一個助產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夠催育新的生命。
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對后世影響很大,直到今天,問答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2.柏拉圖
柏拉圖是對哲學的本體論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古代哲學家,他把可見的“現實世界”與抽象的“理念世界”區分開來,認為“現實世界”不過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從而建立了本質思維的抽象世界。據此他認為,人的肉體是靈魂的影子,靈魂才是人的本質。靈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構成的,理性是靈魂的基礎。理性表現為智慧,意志表現為勇敢,情感表現為節制。根據這三種品質,哪一種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導地位,他把人分為三個集團或等級:①運用智慧管理國家的哲學家;②憑借勇敢精神保衛國家的軍人;③受情緒驅動的勞動者。人類要想從“現實世界”走向“理想世界”,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教育,幫助未來的統治者獲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這種教育只有貫徹了睿智的哲學家和統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導蕓蕓眾生走向光明。教育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系,以培養未來的統治者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現實世界中實現這種理想的正義國家的工具。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理性的訓練是柏拉圖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但是,柏拉圖夸大了理性發展在教學中的意義。
柏拉圖第一個提出學前教育的思想,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甚至提出了胎教的問題。為了發展理性,柏拉圖建立了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教學體系,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依據,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并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柏拉圖還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后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干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此外,柏拉圖還是“寓學習于教育”的最早提倡者。
移動端訪問: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1.2教育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