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模擬試題及答案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07
576

二、辨析題
1.錯誤。當不良行為出現時,應給以必要的懲罰,有兩種方式:一是給予某種厭惡刺激,如批評、處分、輿論譴責等;二是取消個體喜愛的刺激或剝奪某種特權 等,如不許參加某種娛樂性活動。但應嚴格避免體罰或變相體罰。懲罰不是最終目的,給予懲罰時,還要給學生指明改正的方向。
2.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雖然學校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學生的這種能力并不是憑空而起的,而 是要建立在熟練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否則要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就無從談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基礎,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更 高層次的要求,這兩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學校教育既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也要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不能偏重其一。
3.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教育發揮主導作用要符合三個條件:第一,只有遵循人的發展規律,教育才能促進人的發展。第二,只有正確處理好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育才能產生積極的成效。第三,要正確處理教育與遺傳素質、環境因素的關系,發揮各自的作用。
4.錯誤。對于中學生的品德教育,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好幾種,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勢和不足之處,在具體使用中,應視具體情況綜合靈活運用,使之能優勢互補,不可簡單斷言某種方法優于其他方法。
三、簡答題
1.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共分為八個階段:一.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二.自主感對羞恥感(2~3 歲);三.主動感對內疚感(4~5 歲);四.勤奮感對自卑感(6~11 歲);五.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 歲);六.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七.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八.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2.班集體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3)有利于形成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創建優秀班集體方法與途徑:
(1)確立班集體的奮斗目標。班集體的共同奮斗目標,是班集體的理想和前進的方向,班集體如果沒有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2) 培養正確輿論和良好的班風。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去影響、制約每個學生的心理,規范每個學生的行為。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 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熏陶、激勵的作用。在扶正壓邪,獎善懲惡的過程中,輿論具有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3)實行班級管理民主化、細致化。班主任工作只有細致入微,才能使班級管理見成效,而在細致管理基礎上還應充分發揮民主。
(4)發揮班委會和骨干的核心力量。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必須擁有一批團結在班主任周圍的積極分子,組成班集體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全班同學去努力實現集體目標。
(5)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集體活動能發揮娛樂、導向、育人的功能,班主任要積極組織、參與學校各項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相互關心,尊重理解和協作的關系。
3.(1)學校教育是以文化影響為主體的環境,它影響著學生的主要環境形式是教材,這特別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發展。
(2)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組織、自覺的影響過程,又是有計劃的、全面的、系統的影響過程,它特別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這是任何自發的、偶然的、零碎的家庭和社會影響所不及的。
(3)學校教育由經過專門培養訓練的教師和教育工作人員進行施教。
(4)學校教育采取集中時間和集中學習的形式,使青少年兒童集中精力受教育,適合青少年兒童身心特點,適合時代的要求,有利于完成社會賦予他們的任務。
4.知覺的整體性:指人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把由多種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特性。
知覺的選擇性:根據當前需要,對外來刺激物有選擇地作為知覺對象進行組織加工的特征。
知覺的理解性:人在知覺的過程中,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力求對知覺對象做出某種解釋,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知覺的這種特點叫做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的恒常性: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知覺的映像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定性,這就是知覺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顏色恒常性。
四、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1.遺傳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表現在:
(1)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可能性;(2)遺傳素質的成熟過程制約著人的發展過程;
(3)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環境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表現在:
(1)社會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2)人對環境的反應是能動的。
2.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四個:遺傳、環境、教育和個體主觀能動性。
(1)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可能性;遺傳素質的成熟過程制約著人的發展過程;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2)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同時人對環境的反應是能動的。
(3)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規定著青少年的發展方向;教育給人以全面、系統和深刻的影響;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可以確保教育工作的效果與效率;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
(4)人作為主體是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來參與和接受客觀的影響,從而獲得發展的;人們是按照自己的認識、經驗以及需要、興趣等來對客觀事物作出反應,并 為了實現意向,自覺地、有目的地開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的活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直接影響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揮。
2.參考答案:
材料中的教師充分展示了他應對教學突發事件的能力,讓惡劣的天氣變成了促進教學的客觀工具,在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是該教師教學機智的良好體現。
同時,該教師非常注重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作用相結合。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領導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但是無論多么優秀的教師,都無法代替學生學習。 成功的教學有賴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和學生的對話中,該教師只是提了一個問題,給了學生一句評價。雖然話簡短,但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 了學生們很大的想象空間,引發他們主動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