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3.4教學組織形式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4
984

第四節教學組織形式
一、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研究教師如何把學生組織起來進行教學活動、如何分配教學時間、如何利用教學空間等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方法的運用、課程的開設等,都必須憑借和運用一定的組織形式來落實。
二、教學組織形式的歷史發展
教學組織形式是在人類教學實踐的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演變的,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據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及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一)古代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
古代社會,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教育被統治階級所壟斷,受教育的人數不多,因此學校教育普遍采用個別教授形式,由一個教師對一兩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不定修業年限和教學時間,不分年級、學科,年齡和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例如我國商、周至隋唐時期的各級官學和私學,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各類學校以及西歐中世紀的教會學校和宮廷學校等,均采用這種耳提面命、手把手、一對一的教學形式。這種個別教授因難于系統化、集中化,因而速度慢、效率低,只能適應當時學生人數不多且教學內容比較簡單的情況,帶有“師徒相授”的性質。
(二)近現代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
1.班級授課制
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起和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原有的個別教學組織形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新興的資產階級為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勞動者素質,開始充實教學內容,擴大教育對象和教育規模,于是在16世紀的歐洲學校里開始出現了編班上課的新嘗試。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總結當時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在其《大教學論》等著作中首先對班級授課這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進行了研究,確定了班級授課制的基本輪廓;后來,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過程的形式階段理論(即明了、聯想、系統、方法),使班級授課制得以進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最后,以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為代表,提出了課的類型和結構的理論,使班級授課這種組織形式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國采用班級授課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資本主義民主化運動的興起,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性和弊端日漸突出,于是人們不斷批評、抨擊班級授課制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培養,阻礙了學生的整體發展,改革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呼聲日益高漲,并出現了種種探索和嘗試。這些改革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堅持以班級授課制為基本組織形式,以新的組織形式彌補班級授課制的不足,實現以班級教學為基礎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其特點的教學活動形式和學習環境;
(2)主張徹底打破班級、年級界限,尋求全新的教學組織形式;
(3)探索一種既不失集體影響,又有個人獨立探索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2.貝爾一蘭卡斯特制
貝爾一蘭卡斯特制又稱為“導生制”,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工場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過渡的時期,其創始人是英國一位名叫貝爾的牧師和一位名叫蘭卡斯特的教師。貝爾一蘭卡斯特制的具體做法是:教師以教年齡大的學生為主,而后由他們中的佼佼者——“導生”去教年幼的或學習差的學生。
貝爾一蘭卡斯特制仍然以班級為基礎,但教師并不是直接面向全班學生,而只是面向一部分學生——“導生”。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與當時英國教育的雙軌制相適應。由于廣大勞動者的子女只能在設備簡陋、師資缺乏的初等學校學習,由于師資缺乏和對教學水平要求不高,只能采用這種“轉授式”的教學組織形式。事實證明,采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進行教學的學校,教學質量一般很低,很難滿足大工業生產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要求。
3.道爾頓制
1920年,美國的帕克赫斯特在馬薩諸塞州的道爾頓中學創建了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人們稱之為道爾頓制。按照道爾頓制的準則,教師不再上課向學生系統地講授教材,而只為學生分別指定自學參考書、布置作業,由學生自學并獨立完成作業,有疑難時才請教師輔導。學習任務按月布置,完成之后再接受新的學習任務。當學生完成一定階段的學習任務后,向教師匯報學習情況和接受考查。由于每個學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們各自的學習任務和內容當然也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
道爾頓制最顯著的特點在于重視學生的自學和獨立作業,在良好的條件下,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才能。因此,這種教學組織形式曾經得到杜威的肯定和贊賞,并一度在美國流行,并于20世紀20年代初傳人我國。但實踐證明,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脫離教師指導和組織的教學組織形式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隨著進步主義教育的衰落,道爾頓制也就逐步銷聲匿跡了。道爾頓制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它注重學生自學和獨立作業的意向,對后來的一些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改革卻有很大影響。
4.文納特卡制
文納特卡制是由美國人華虛朋于l919年在芝加哥市郊的文納特卡鎮公立中學實行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在文納特卡制中,課程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按照學科進行,由學生個人自學讀、寫、算、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另一部分通過音樂、藝術、運動、集會以及開辦商店、組織自治會等形式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社會意識”。前者通過個別教學進行,后者通過團體活動進行。
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特點是:第一,有具體的學習目標和內容,對每個單元都有非常細致的規定和小步子的自學教材。第二,應用各種診斷法測驗檢查學生每個單元的學習情況。在這種測驗之前,先進行練習測驗,由學生自行練習、自行改錯,直到做對為止。第三,通過自學及診斷測驗后,方可學習下一單元的教學內容。第四,教師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因人、因時、因事進行個別指導。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3.4教學組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