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7.1德育概述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23
715

7.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世界觀是人們對待世界的根本態度。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部分,是人們對待人生問題的根本觀點和態度。在階級社會里,不同階級有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世界觀,是無產階級對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態度。無產階級人生觀是在無產階級世界觀指導下,批判地繼承了歷史上各種進步人生觀的合理成分,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產生和形成起來的,是人類歷史上最進步、最高尚的人生觀,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組成部分。
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的基本內容是:
(1)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
(2)教育學生認識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意義。
8.人道主義和社會公德教育
人類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公共的道德風尚,主要有文明行為和人道主義等。這些道德是人類共有的基本美德,既是人類自身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基礎,也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條件與標志。特別是人道主義,是~種重要的公德。它主張尊重人、信賴人,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平等與互助,重視人的價值與地位,強調發展人性。
人道主義和社會公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
(1)教育學生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
(2)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
(3)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
以上德育的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一個整體,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都是必需的,不可偏廢。
五、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1.遺傳素質是人的品德發展的生物前提
(1)遺傳素質為人的品德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遺傳素質的成熟過程,制約著人的品德心理的發展過程和階段;
(3)人的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制約著人的品德發展的個別差異。
2.環境對人的品德發展有重要影響
廣義的環境是指人生活其中并對人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可分為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教育也存在其中。狹義的環境是指對人的品德發展產生自發影響的外部世界,尤其是其中對人的品德產生重要影響的社會環境。環境對品德發展的影響體現在物質環境、社會關系和社會意識方面。
3.德育在人的品德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德育有三種形式: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社會德育。這里主要探討的是學校德育對人的品德發展的主導作用:
(1)學校德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學校德育具有較強的計劃性和系統性;
(3)學校德育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專門性;
(4)德育可控制和利用遺傳、環境等因素對人的自發影響。
4.個體主觀能動性在人的品德發展中起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人的品德發展過程中,個體不是消極地完全被動地接受遺傳、外部環境和德育的影響,而是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其德育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關鍵作用。
六、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豐富道德知識,提高道德認識
在品德教育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同時,促進學生接受道德要求,并轉化為內在的道德需要。教師要根據社會道德規范,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但學生對外部的教育影響并不是機械地、被動地全部接受。就一個班級來說,教師向全班提出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常規,有的學生能遵守,有的學生則不遵守,這種現象表明了從外部的教育影響到學生接受教育,其間經歷著一個復雜的內化過程。換句話說,外部的教育要通過受教育者認知、情感、意志等內部心理活動才能納入主觀的反映,形成一種力求維護和實現道德要求的愿望或意向,這稱為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指向特定的行為目標時,可以誘發道德動機,成為推動人們按照行為準則去行動的內部動機。由此可見,教育不能替代學生內心的心理活動,但教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對受教育者進行啟發和誘導,加速內化的過程。
2.培養道德評價能力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學生道德評價水平的高低同參與道德伺題的討論與評價的機會等實踐活動的多寡成正相關。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道德評價能力,教師要經常性地對集體中的是非、美丑、善惡等行為作正確而又簡明的評價,向學生作道德評價的示范,利用多種教育教學活動機會,組織學生對有關品德的問題開展廣泛的討論或選舉,如主題討論會、團隊活動、命題作文、評選三好學生、選舉班干部以及報刊、影視、文藝作品中有關品德的報道及事例,盡可能地讓他們與周圍的人交往,增多評價的機會。
3.激發和培養中學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總是伴隨著道德認識和道德評價出現的,人們對符合社會道德準則的行為表示敬佩、贊揚,對不符合道德準則的行為表示厭惡、憎恨等情感都屬于道德情感。
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可通過多種途徑。首先,向學生進行道德認識教育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情感。其次,提供榜樣的具體形象和生動事例,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中學生正處在積極地探索人生之路、尋找自己所崇拜榜樣的時期,而英雄的道德形象是社會道德準則的典范,因此教師要選擇具有時代特征的英雄人物,組織學生開展學習英雄的活動,這有助于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再次,激發和保持學生健康的情感,預防和消除不健康的情感。
4.鍛煉道德意志,增強抗誘惑力
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必須重視道德意志的培養和鍛煉,增強抵制各種誘惑力韻能力。教師在工作中應注意到:為中學生提供道德意志鍛煉的榜樣,引發學生鍛煉意志的愿望;在各項活動中,向學生提供具有適度困難的任務,讓他們經過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最終取得成功,對學生在活動中作出的各種意志努力要及時鼓勵和贊揚;組織有關意志鍛煉的交流、討論、訪問等活動,提高學生鍛煉意志的自覺性;引導學生及時總結鍛煉意志過程中的成敗經驗教訓,激發鍛煉的信心和積極性;根據學生不同的意志特征,有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影響。
5.訓練道德行為和習慣
從道德認識到相應行為的轉化,體現著由道德內部意識活動轉向外部的實踐活動,構成品德形成過程的一個階段。僅由道德認識到道德行為的轉化還不能代表品德的形成,那些一時的、不經常性的、偶爾的、具有情景性的道德行為表現只是道德的雛形。只有當品德行為轉化為經常性的、自動化的道德行為習慣時,才是品德形成的標志。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7.1德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