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4.4學習遷移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09
728

三、遷移與教學
一方面,使學生產生最大程度的遷移,這是有效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學又必須依據遷移規律。
(一)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1.學習任務的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兩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的,較多的共同成分將產生較大的相似性,并導致遷移的產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學習材料(如刺激)、學習中的環境線索、學習結果(如反應)、學習過程、學習目標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態度、情感等方面的。遷移的產生既受到客觀相似性的影響,也受到主觀相似性的影響。
(1)學習材料的相似性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說實際上就是學習材料的相似性在遷移中的作用的一個經典研究。吉克與霍利約克認為學習材料的相似性包含兩種:結構特性的相似與表面特性的相似。
(2)學習目標與學習過程的一致性
目標要求是否一致、相似,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加工過程是否相似,進而決定能否產生遷移。
2.原有認知結構
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了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專家之所以具有較強的遷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具有解決某一問題的豐富的背景經驗或認知結構。不過,有時即使個體擁有遷移所需的某種經驗,但由于這些經驗不能被學習者主動地加以應用,它們在頭腦中處于一種惰性狀態,因此,也無助于遷移的產生。
(2)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經驗的概括水平越高,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但如果脫離具體事例而孤立地學習抽象的概念、原理,這在一定程度上無助于有效的遷移。
(3)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元認知策略,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3.學習的心向與定勢
心向與定勢常常是指同一種現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盧欽斯的“量杯取水”實驗是定勢影響遷移的一個典型例證。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阻礙。定勢會對問題的解決產生積極影響,前面問題解決的過程遷移到后面可以使后面解題的速度加快,問題變得比較容易。定勢的消極作用的一個明顯表現是功能固著,即把某種功能、作用賦予某種物體的心理傾向。定勢對遷移究竟是積極的影響還是消極的影響,這取決于許多因素,但關鍵要使學習者首先能意識到定勢的這種雙重性,具體分析學習情境,既要考慮如何充分利用積極的定勢解決問題,同時又要打破已形成的僵化定勢,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4.學習的指導
學習的指導包括教師指導和學生的自我指導,兩種類型的指導都對遷移產生影響。只要指導正確,符合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規律,有指導的學習就能減少負遷移的消極影響,增加正遷移的機會。
(二)如何在教學中促進遷移
1.精選材料
要想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大量有用的經驗,教學內容必須精選。在教材的選擇上,首先要重視學習基礎知識,即在教學中要重視基礎學科的教學;其次要突出重點內容特別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實材料。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從遷移的角度來看,合理編排的標準就是使教材達到結構化、一體化、網絡化。結構化是指教材內容的各構成要素具有科學的、合理的邏輯聯系,能體現事物的各種內在關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關系。同樣的學習內容,如果教材編排得好,遷移的作用就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也能省時省力;如果教材編排得不好,遷移的效果差,則教師的努力也事倍功半。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
合理編排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教學程序得以體現、實施的,教學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發揮功效的最直接的環節。無論是宏觀的整體的教學規劃,還是微觀的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都應體現遷移規律。
4.創設與應用情境相似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情境
學習內容與日后運用所學知識的實際情境最好相似,這樣有助于學習的遷移。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利用直觀教具或生動的教學語言,增加感性認識。
5.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教師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首先要善于把各種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同時,要把教師的指導與學生自己的總結結合起來,促進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遷移的意識性,從根本上促進遷移的產生。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4.4學習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