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熱門考點4.1中學生心理認識過程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1-05
358

四、思維
(一)思維的概念和特點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語言、表象、動作實現的,是人認識的高級階段,即理性認識階段,它揭示了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維的兩個特點。
1.間接性
思維活動不反映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于語言、表象、動作這些媒介,在一定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反映,這就是思維的間接性。例如,我們不能直接感知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但是通過這個人的言談舉止,則基本上可以作出判斷。
2.概括性
思維的概括性包含兩層含義。
其一,思維在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將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取出來加以概括,形成對事物的本質認識。例如,在兒童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及其諸多屬性之后,經由分析,抽象出人的本質屬性并加以概括,就形成了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即使用語言,并會使用和制造工具。
其二,思維不僅能揭示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而且還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聯系即規律。例如,借助思維,人就可以認識植被破壞與水土流失、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間的關系等。
思維的概括性在思維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使人類的認識活動擺脫了具體事物的局限性和對具體事物的依賴性,這就大大拓展了人的認識范圍,而且也加深了人對事物的理解。
(二)思維的種類
1.按個體思維的水平和憑借的不同劃分(1)直觀動作思維
直觀動作思維是指憑借直觀感知和實際行動解決問題的思維。通過動作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以實際操作為手段,例如修家電時常常會運用動作思維。
(2)具體形象思維
具體形象思維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象的聯想解決問題的思維。以具體概念為支柱,這種具體概念與事物的表象有密切聯系,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例如,讓幼兒回答“馬是什么”,幼兒會首先在頭腦中浮現出騎馬或馬拉車的形象,然后才能回答,這就是具體形象思維的典型形式。
(3)抽象邏輯思維
抽象邏輯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形式進行的思維,也稱抽象思維。它是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人類思維的核心形態。它以言語為工具,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
2.根據思維過程中的指向性不同劃分
(1)集中思維
集中思維是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已知條件朝一個方向集中,從而得出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只有當問題存在著一個正確答案或解決方案時,才會有集中思維。例如,警察在偵破重大刑事案件時經常采用這種思維方式。
(2)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指在思考過程中問題的信息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并引起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從各種假設出發,不拘泥于一個途徑,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盡可能做出合乎條件的各種回答。
3.根據思維的創新程度不同劃分
(1)常規思維
常規思維是用通常人們用的方法和固定的程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例如,學生學了一個公式定理,按照老師教給的方法去做習題就屬于這種思維。
(2)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人們應用創新的方案或程序解決問題的思維。例如,科學家進行發明創造,藝術家進行新作品的構思,就屬于創造性思維。
(三)問題解決
1.問題解決的含義、特點和類型
(1)含義
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
(2)特點
①目的性
問題解決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它總是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狀態。
②認知性
問題解決是通過內在的心理加工實現的,整個活動過程依賴于一系列主動的認知操作而進行。
③序列性
問題解決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即認知操作。它需要運用較高級規則進行信息重組,如分析、聯想、比較、推論等。
(3)類型
通常情況下,根據問題的類型可以將問題解決分為兩類:一是常規性問題解決,即使用常規方法來解決有結構的、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二是創造性問題解決,即綜合應用各種方法或通過發展新方法、新程序等來解決無結構的、無固定答案的問題。常規和創造是相對的,同樣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對教師而言可能屬于常規性的,對于學生而言則可能是創造性的。各種發明創造都可以看做是翻造性問題解決的典型例證。
2.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問題的特征
問題的特征中,問題的類型、呈現的方式等因素常常會影響個體的問題解決。
首先,問題類型對問題解決的影響。學生解決抽象而不帶具體情節的問題時比較容易,解決具體而接近實際的問題時比較困難。解決不需通過實際操作的“文字題”時比較容易,解決需要實際操作的“實際題”時比較困難。
其次,問題的呈現方式對問題解決的影響。問題的陳述方式或所給圖示的不同,也會直接影響問題解決的過程。有些陳述或圖示直接提供了問題解決的線索,便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方向,而有些則包含某些多余的信息,或者問題解決所需的部分條件被隱含起來,這就增加了問題解決的難度,需要個體能夠發現、分離出解決問題所需的必要條件,撇開表面現象,抓住問題的本質特征。教師課堂中各種形式的提問、各種類型的課堂和課后練習、習題或作業等,都是學校情境中常見的問題形式。不同的呈現問題的方式將影響個體對問題的理解。
(2)已有的知識經驗
已有經驗的質與量都影響著問題解決。與問題解決有關的經驗越多,解決該問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擁有某一領域豐富的知識經驗是有效地解決問題的基礎。但若大量的知識經驗是以雜亂無章的方式貯存于頭腦中的,則對于有效的問題解決毫無幫助。顯然,知識經驗在頭腦中的貯存方式決定了問題能否有效地解決。
從專家與新手的對比研究發現,新手與專家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知識經驗數量的多少。專家擁有某一領域大量的知識經驗。
②知識經驗的組織。專家知識經驗組織得非常合理。
③知識經驗的提取速度。專家能快速提取需要的知識并加以應用。可見新手和專家解決問題的差異體現在專家不僅擁有豐富、組織合理的陳述性知識,而且也擁有解決問題所必需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認知策略。
(3)定勢與功能固著
定勢也叫心向,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它是影響學習遷移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學校情境中的問題解決主要是通過遷移實現的,因此,定勢也必然影響問題解決。定勢有時可以促進問題的解決,借助它可以減少嘗試錯誤的過程。 不過,定勢有時也阻礙問題的順利解決,尤其在兩者情境相似,但解決方式相反時更易出錯。
功能固著是一類定勢現象,即從物體的正常功能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定勢。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熟悉了某種物體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時,就很難看出該物體所具有的其他潛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難看出其他的功能。當在某種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體的潛在功能來解決問題時,功能固著可能起到阻礙的作用。
除了上述因素外,個體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緒狀態、認知風格和世界觀等個性心理特性也制約著問題解決的方向和效果。
(四)創造性
1.創造性概述
(1)創造性的定義
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2)創造性的類型
根據“新”的程度不同,創造分為真正的創造和類似的創造。真正的創造是~種產生了具有人類歷史首創性成品的活動。例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類似的創造產生的成品并非首創,只對個體而言具有獨創性。例如,以高斯名字命名的高斯巧算,雖然這種方法不是高斯首創,但對他個人而言,也是具有創造意義的。類似創造是手段,真正創造才是目的。無論是真正的創造還是類似的創造,它們所表現出來的思維或認知能力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可以說,創造性不是少數人的天賦,而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潛能。中學生身上也同樣存在著創造的潛能。
2.創造性的基本特征
目前較公認的是以發散思維的基本特征來代表創造性。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與發散思維相對的是聚合思維,它是將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答案或最好的解決方案的思維形式。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個。
(1)流暢性
流暢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該特征代表心智靈活,思路通達。個體對同一問題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思維流暢性越高。一般認為小學階段思維流暢性最高。
(2)變通性
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對同一問題所想出的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
(3)獨創性
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匠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對同一問題所提意見愈新奇獨特者,其獨創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