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熱門考點4.1中學生心理認識過程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1-05
358

三、記憶
(一)記憶概述
1.記憶的概念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所謂經歷過的事物,是指在過去的生活和活動中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結、操作過的動作。人腦不僅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當前事物,而且當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的時候,在腦中留下痕跡,并且在需要的時候還能重新回想起來,這就是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
2.記憶的種類
(1)根據記憶內容的不同劃分
①形象記憶
形象記憶就是以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形象為內容的記憶。它可以幫助我們記住事物的具體形象,包括事物的大小、形狀、顏色、聲音以及物體的活動與變化等,如人物的音容笑貌、音樂的旋律、各種氣味和味道等。它們是以表象的形式在頭腦中存儲的。形象記憶又可以根據主導分析器的不同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味覺形象等記憶。
②邏輯記憶
邏輯記憶,即以詞語為中介,以概念、原理等邏輯思維成果為內容的記憶。這種記憶所保持的不是具體事物的形象,而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定義、公式、定理。這種記憶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較高級、復雜的記憶形式。例如,對各門學科的概念、定理、公式、學科體系的記憶,都是邏輯記憶。
③情緒記憶
情緒記憶是以體驗過的情緒、情感為內容,以親身感受和深切體驗為方式的記憶。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所碰到的快樂情景或痛苦遭遇,往往會牢固地在頭腦中保留下來,強烈的情緒容易長久保持且容易再現。例如,對接到大學通知書時愉快心情的記憶,就是情緒記憶。
④運動記憶
運動記憶亦稱“動作記憶”,是以過去從事和做過的運動、動作及其系統為內容的記憶。一般認為,它是一種形象記憶,其生理機制是動力定型的建立和鞏固。例如,體操運動員的動作和武術家高難度動作的掌握,都是運動記憶的結果。
(2)根據記憶保持時間的長短劃分
隨著信息加工理論對記憶的研究,一些心理學家根據從信息輸入到提取所經歷的時間間隔不同及編碼方式不同,把記憶分為三種系統,或稱三級信息加工模式 ,即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①瞬時記憶
瞬時記憶是指當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一瞬間就急速消失的記憶,也叫感覺記憶。后像就是典型的瞬時記憶。根據研究,視覺的感覺記憶保持時間在1秒以內,聽覺的感覺記憶保持時間在4 5秒以內。
②短時記憶
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頭腦中保持l分鐘以內的記憶叫短時記憶。短時記憶的保持在無復述的情況下只有2.5--20秒。如撥電話時,對新查出的電話號碼的記憶,就屬于短時記憶。一般認為短時記憶的信息容量為7±2個組塊,這個數量是相對恒定的。
③長時記憶
在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最有意義的就是長時記憶。長時記憶是學習材料經過多次復習后保持在頭腦中的記憶。它既可以是短時記憶復述的結果,也可以因印象深刻一次獲得。
3.記憶的生理基礎
根據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記憶是大腦皮層暫時神經聯系的形成、鞏固和恢復。暫時神經聯系的建立與保持或遺忘,是暫時神經聯系的鞏固或消退;再認或再現是暫時神經聯系的恢復。暫時神經聯系是記憶的生理機制。
人類的記憶與動物的記憶有著本質的不同。由于詞語的參與,人不僅對具體事物形成暫時神經聯系,而且還可以對詞語形成暫時神經聯系,從而使人的記憶內容變得豐富多彩,記憶形式簡便易行,也使人的記憶更為積極、自覺。
(二)記憶的過程
在記憶過程中,從記到憶包括識記、保持、再認與再現三個基本環節,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完整統一的過程。
1.識記
識記是記憶的開端,指信息的編碼。識記的好壞直接影響記憶的效果。識記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
(1)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根據識記是否有明確的目的,可把識記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①無意識記
無意識記也叫不隨意識記,是指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未經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識記。例如,看過電影《董存瑞》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雖然看電影時并沒有刻意地去記住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但董存瑞的形象卻始終難忘,這就是無意識記。
教學中,正確使用無意識記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教學中過分強調無意識記會失去教學宗旨,迷失教學方向。
②有意識記
有意識記又叫隨意識記,是指事先有預定的目的、任務,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識記。我們學習科學知識掌握各種技能需要有意識記,例如,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記外語單詞、數學公式、定理等,這都屬于有意識記。
有意識記是獲取知識的最有效途徑。一般而言,有意識記的效果要優于無意識記。彼得遜對兩組被試在有意和無意的情況下進行16個單詞的對比實驗,結果表明,有目的組當時記住14個單詞,兩天后記住9個單詞;而無目的組當時只記住10個單詞,兩天后僅記住6個,前者明顯要優于后者。
在有意識記中,識記的目的和任務直接影響到識記的效果和方法。
(2)意義識記和機械識記
識記又可以根據識記材料有無意義或學習者能否了解其意義,分為意義識記和機械識記。
①意義識記
通過對材料的理解而進行的識記叫做意義識記。例如,在弄清一首古詩每句含義及整體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背誦這首古詩,就屬于意義識記。
②機械識記
識記的材料無意義,或雖有意義但我們不理解,主要是依靠機械重復而進行的識記叫做機械識記。例如,我們對歷史年代、人名地名、電話號碼、外語單詞這些材料的識記,都屬于機械識記。
機械識記雖是低級的識記方式,但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學習生活中,總有些材料是無意義或意義較少的,還有一些材料本身雖有意義,但學習者一時還難以理解,這就不得不采取機械重復的方式進行識記。
意義識記和機械識記是兩種基本的識記方法,二者也是相互聯系的。意義識記是以機械識記為前提,機械識記是以意義識記為引導。有些無意義材料可以意義化后再進行記憶。例如,富士山的高度為12365英尺,等于一年的月份數和天數寫在一起,這樣便容易識記了。
2.保持和遺忘
(1)保持
保持不僅是對識記的進一步鞏固,也是實現再認或回憶的重要保證。從信息論的觀點看,保持是信息的編碼、存儲的過程。
經驗的保持是變化的。首先,保持的內容在數量上會發生變化,一般來說,隨著時間的發展,保持量呈減少的趨勢。其次,保持的內容在質量上也是有變化的,原識記內容中的某些細節,特別是不太重要的細節趨于消失,保持中的內容通常比原識記的內容更為完整、更有意義,保持中的內容將原識記的內容的某些特點夸張、突出,使之更具特色。
(2)遺忘
對識記的材料不能再認或再現,或者是錯誤地再認或再現稱為遺忘。
最先對遺忘現象進行研究的是19世紀末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實驗,他提出了著名的“遺忘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不平衡的,遺忘進程呈現“先快后慢”的趨勢,隨后便趨于平穩。也就是說,剛識記完后遺忘得快,一段時間后逐漸緩慢,當到一定時間后,幾乎不再遺忘。
記憶是否能得到恢復,受遺忘性質的影響。遺忘可分為暫時性遺忘和永久性遺忘兩種。暫時性遺忘是指對識記的內容一時想不起來,但在適宜的條件下還能再認或回憶,如提筆忘字。永久性遺忘是指對識記的內容沒有復習而造成了痕跡的消退,如果不重復識記或復習,永遠不能再認或回憶。
3.再認和再現
再認和再現是記憶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從信息加工觀點看,它是提取信息的過程。再認、再現直接反映出記憶的效果。
(1)再認
經歷過的事物重新出現時能識別它是過去經歷過的事物,這種現象叫再認。例如,我們能一眼認出久別重逢的摯友。
再認受識記保持的鞏固程度的影響,也受當前客觀對象與以前經歷過的事物的相似程度的影響。識記、保持愈鞏固,再認愈容易;相似性程度愈高,再認愈容易。
(2)再現
經歷過的事物不在面前時,也能夠在頭腦中浮現,這種現象叫做再現,也叫回憶。例如,闊別多年的親人,只要有人提及他們,我們就會想到他們的音容笑貌。
根據再現有無預定目的,可以將再現分為無意再現和有意再現。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發生的再現,叫無意再現,如“睹物思人”;有一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自覺發生的重現,叫有意重現,如“冥思苦想”。根據再現是否需要中介性聯想,又可將有意再現分為直接再現和間接再現。直接再現是由當前事物直接喚起過去的經驗,如一位數問的加減乘除的結果在腦中的再現,就屬于直接再現;間接再現是指通過中介性聯想方能喚起過去的經驗,例如“十年離別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就是間接再現。
一般而言,再認比再現容易。能再現的必能再認,可以再認的卻未必能再現。平時考試中,選擇題和單純填空題的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單純填空題的難度明顯高于選擇題。
(三)中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
1.提高使用正確識記方法的能力
(1)發展意義識記的能力
充分理解材料是發展意義識記的必要條件。對于有關材料要在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編寫提綱、列表格和圖示來識記。對于相關的材料可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尋找出異同點來識記,并在比較的基礎上對識記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歸類,然后分別采用聯想記憶法、分類記憶法和重點記憶法進行識記。這樣可以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識記效果。
(2)應正確組織學生復習,鍛煉記憶能力
復習是增強記憶、克服遺忘的主要方法。組織復習應注意:第一,要及時復習。對剛學過的內容及時復習,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復習的次數可相應減少。第二,復習要注意科學性。在復習時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正確分配復習時間,合理安排復習內容。第三,復習方法要多樣化。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可以避免枯燥、單調,提高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從而使掌握知識得更透徹、更牢固、更靈活。
2.明確記憶的目的,增強記憶的效率
實踐證明,對需要記憶的材料有無明確的目的,對記憶的效果有直接影響,目的越是具體明確,記憶的效果就越好。因為人的記憶是有選擇的,只有那些人們認為重要的材料,才會主動去學習和記憶它們。并且,目的明確才能使我們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記憶,這是有意識記的關鍵。
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記憶任務。如:背誦課文中某個精彩片斷,記住某個公式或定理等。與此同時,教師可對學生不斷地進行前途理想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直接和間接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更多地、主動地、自覺地提出學習任務和記憶任務。另外,教師還可以在不同的場合、環境訓練學生注意力集中、感知認真、觀察仔細、思維積極、記憶專注的品質,以此來促進記憶的目的性和自覺性的形成。
3.理解是記憶的基礎
記憶有兩種,一種是機械記憶,另一種是理解記憶。所謂機械記憶,就是死記硬背,靠單純的重復去記;而理解記憶,則是對需要記的材料進行充分的研究,了解它的內部聯系、本質和特點,通過理解去記它們。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強調說:“除了很好地理解了的東西以外,絕不能強迫去熟記任何東西。”我們在學習時,對所要記的材料一定要很好地理解,如對某些定理、公式、法則要反復研究,找出哪些是關鍵詞句,哪些是成立的條件,還要掌握推導過程,以及如何運用這些定理、公式和法則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另外,學習和理解新知識,是和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密切相關的。因此,我們在記新知識時,要善于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設橋梁,把新舊知識串聯起來記,這樣記憶的效果會更好一些。4.提高我們對記憶內容的興趣
興趣在記憶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歌德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記得快、記得牢,保持時間也長;反之,對不感興趣的事物,記得慢,記住之后忘得也快。興趣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養出來的。一般說來,對某事物不感興趣,是由于我們對其接觸太少,或不太了解所致。如果我們多接觸它,深入地學習,就會對它逐漸產生興趣。總之,為了增強記憶效果,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興趣。
5.讓多種分析器官參加記憶活動
記憶時,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多種分析器官的作用。也就是說,充分發揮眼、耳、口、鼻、腦、手等各種分析器官的作用,通過視、聽、寫、嗅、想、觸等,牢固地記住所要記的材料。這是提高記憶力的一個重要方法。人類的大腦構造極為復雜,分工極為精細,每一種分析器官到達大腦皮質特定的區域都有其獨特的神經通路。例如,我們看見一個蘋果,視覺器官立刻把蘋果的外形這一信息,通過特有的神經通路送達大腦皮質的特定區域保存起來。如果在看到蘋果的同時,我們耳朵聽到“蘋果”這兩個字的發音,鼻子又聞到蘋果的香味,要是還能咬上一口,嘗嘗蘋果的滋味,那么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器官。又同時分別將四種信息按不同的神經通路送達大腦皮質的不同區域,在大腦皮質留下四種“同一意義”(蘋果)的印痕,建立起多種通道的暫時神經聯系。然后,再經過大腦把各種感覺到的材料(蘋果的色、香、味、形)進行加工,使它們在大腦皮質上留下深刻的痕跡并保存起來。無疑,多種分析器官參加記憶,將大大加強人們的記憶和延長記憶保留的時間,是提高記憶力的一個好辦法。
6.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提高正確再認和回憶的能力
對知識的再認與回憶既是檢驗記憶的指標,也是加強復習、鞏固記憶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心理實驗證明,反復閱讀與試圖回憶相結合,可以大大提高記憶的效果。即在沒有完全熟記材料以前,就試圖回憶材料,回憶不起來時再進行閱讀,如此循環往復,直到記熟為止。這樣有利于學生檢查學習效果,發現薄弱環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難以記住的地方。教師除了定期檢查學生外,還應讓學生進行自我復述、自我回憶、自問自答、互問互答、獨立作業等自我檢查的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總之,培養中學生良好的記憶品質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教師應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記憶特點和學習內容的不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記憶品質,以促進學生的記憶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