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熱門考點4.1中學生心理認識過程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1-05
358

第一節 中學生心理的認識過程
一、感覺和知覺
(一)感覺
感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
感覺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然而一切較高級的、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感覺是人認識世界的開端,是我們一切知識的最初來源。我們正是依靠感覺把客觀事物精確地分解為個別屬性,并對其細微差別做出精細的鑒別。
(二)知覺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各種不同屬性、各個不同部分及其相互關系的整體反映。
知覺是比感覺更復雜的反映形式,知覺不是各種感覺的簡單相加。例如,聽一首歌曲,我們除了反映它的聲音的高低、強弱和音色這些個別屬性外,還反映這些屬性之間在時間延續、空間定位和運動節奏變化等方面的聯系和關系,從而組合成為曲調和旋律穩定、完整的一首歌曲,這就是知覺。所以,知覺和感覺的區別之一就在于知覺反映事物的整體性質。我們對事物的個別屬性反映越豐富,獲得的信息越多,對事物的知覺也就越完整、越正確。
(三)感覺和知覺的區別與聯系
感覺和知覺是有區別的,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
第一,感覺和知覺所反映的具體內容不同。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通過感覺可獲得事物個別屬性的知識;知覺是對事物整體的反映,通過它可了解事物的意義,因而其反映的具體內容更加豐富和生動。
第二,感覺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間的活動, 它的 產生 主要來自于感覺器官的生理活動以及客觀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觀刺激會引起相同的感覺;面知覺則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各種屬性加以綜合和解釋的生理活動過程,知覺的反映要借助人的主觀因素的參與。
第三,從生理基礎來看,感覺是單一分析器活動的結果,而知覺則是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的結果。在多種分析器的參與下,通過反映事物多種屬性并整合后才形成知覺。
感覺和知覺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的。
第一,感覺是知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知覺產生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它們都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在頭腦中產生的對當前事物的直接反映,離開了當前事物的直接影響,便不可能產生任何感覺或知覺。而且,它們產生的主要映像都是具體的感性形象,同屬于感性認識階段。
第三,感覺和知覺密不可分。感覺只在新生兒中才有,而在兒童和成年人實際的心理活動中,單純的感覺是很少的,總是以知覺的形式來反映事物。
由于感覺和知覺的密不可分,因此,常將二者統稱為感知。
二、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機體在觀察一定事物時的定向活動。
一般認為,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有特性。當人在注意某一事物的時候,往往伴有情感、情緒的體驗,還有意志活動的參與。
注意是心理活動的一種積極狀態,是心理活動能動性的表現,它使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學生集中注意解答數學題時,他的思維便處于積極狀態,思維活動集中于解決數學問題而離開其他問題,使思考的問題更容易解決。
(二)注意的種類
根據產生和保持注意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種。
1.無意注意
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而且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無意注意。無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圍環境變化時產生的,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人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覺器官朝向刺激物,并且試圖認識這些事物。
有的研究將無意注意稱為消極注意,因為無意注意缺乏個人的努力和積極性;有的研究則將之稱為情緒注意,突出了無意注意同情緒、興趣、需要之間的聯系 。
引起無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刺激物的特點,包括刺激物的強度、對比關系、活動與變化以及新異性,這是客觀方面;二是人本身的狀態,包括人的需要和興趣、情緒狀態、知識經驗,這是主觀方面。
2.有意注意
有預定的目的,在必要時還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作有意注意,或稱作積極注意、意志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種主動服從于一定的活動任務的注意,它受人的知識的自覺調節和支配。
有意注意是在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它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條件和方法有:
(1)加強對活動目的和任務的理解;
(2)培養間接興趣;
(3)意志的努力;
(4)智力活動與實際動作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做筆記有利于學生保持對學習內容的專注度;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學生用筆尖指著地圖上的山脈、河流、公路等,效果比教師自始至終單純地講要好很多。所以,應當將注意的對象作為實際活動的對象。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預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心理活動對于個人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高級類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也是人類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例如,一個人在開始從事某項生疏的、不感興趣的工作時,往往需要通過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將自己的注意保持在這項工作上,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對這項工作漸漸熟悉,并產生了興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保持注意,這時,有意注意就發展成了有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品質及影響因素
1.注意的廣度
注意的廣度又稱注意的范圍,是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能夠清楚地把握注意對象的數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質的空間特征。
擴大注意的廣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在生活中,排字工人、打字員、汽車駕駛員等職業都需要有較大的注意廣度。影響注意廣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注意對象的特點
注意的廣度因注意對象的特點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一般說來,注意對象的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規律,相互之間越能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注意的范離就越大。
(2)活動的任務
活動的任務越復雜,越需要關注細節的注意過程,注意的廣度會大大縮小。(3)個體的知識經驗一般來說,個體的知識經驗越豐富,整體知覺能力越強,注意的范圍就越大。專業素養深厚的人在閱讀專業資料時可以做到“一目十行”,非專業人士即使逐字逐句閱讀也不見得能正確理解。
2.注意的穩定性
注意的穩定性也稱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對象或活動上所保持時間的長短。這是注意的時間特征。但衡量注意的穩定性,不能只看時間的長短,還要看這段時間內的活動效率。
同注意的穩定性相反的表現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又稱分心,是指在注意過程中,由于無關刺激的干擾或者單調刺激的持續作用引起的偏離注意對象的狀態。無關刺激的干擾容易引起無意注意,妨礙有意注意的活動;單調刺激的作用是指有意注意的活動如果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會引起主體的疲勞和精神松懈,也會產生分心。
影響注意的穩定性的因素有以下三個方面:
(1)注意對象的特點
注意對象本身的一些特點影響到注意在它上面維持的時間長短。一般來說,內容豐富的對象比單調的對象更能維持注意的穩定性。但并不是說事物越復雜,刺激越豐富,注意力就越穩定。過于復雜、變幻莫測的對象反而容易使人產生疲勞,導致注意的分散。
(2)主體的精神狀態
除了外部刺激物的特點之外,個體的主觀狀態也影響注意的穩定性。一個人身體健康、情緒良好、精力充沛,就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全力投入,不知疲倦。相反,一個人處于失眠、疲勞、疾病狀態,或者情緒受挫的情況下,注意無法保持穩定,活動效率也會大大降低。
(3)主體的意志力水平
注意的穩定性實際上就是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因此也需要有效地抗拒各種干擾。主體具備堅強的意志力,就可以戰勝各種困難,克服自身缺點和不足,始終如一地保證活動的進行和活動過程的高效率。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和活動。
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教師需要一邊講課,一邊注意學生的課堂反應;司機需要一邊駕車,一邊觀察路況。事實證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行的,人們在生活中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
注意的分配是有條件的。
(1)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至少有一種應是高度熟練的
當一種活動達到自動化的熟練程度時,個體就可以集中大部分精力去關注比較生疏的活動,保證幾種活動同時進行。我們可以做到邊聽報告邊記筆記,顯然是由于寫字已經達到熟練甚至自動化的程度。駕駛技術高超的司機可以邊駕車邊為乘客報站名,也是這個道理。
(2)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必須有內在聯系
有聯系的活動才便于注意分配。這是因為活動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反應系統,經過訓練就可以掌握這種反應模式,同時兼顧幾種活動。例如,歌唱演員有時自彈自唱同一首歌,甚至能夠邊唱歌邊剪紙,也是借助了活動間的內在聯系或人為建立起活動間的聯系,以達到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是指根據活動任務的要求,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討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良好的注意轉移表現在兩種活動之間的轉換時間短,活動過程的效率高。影響注意轉移的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1)對原活動的注意集中程度
個體對原來活動興趣越濃厚,注意力越集中,注意的轉移就越困難。
(2)新注意對象的吸引力
如果新的活動對象引起個體的興趣,或能夠滿足他的心理需要,注意的轉移就比較容易實現。(3)明確的信號提示
在需要注意轉移的時候,明確的信號提示可以幫助個體的大腦處于興奮和喚醒狀態,靈活迅速地轉換注意對象。
(4)個體的神經類型和自控能力
神經類型靈活性高的人比不靈活的人更容易實現注意的轉移,自控能力強的人比自控能力弱的人更善于主動及時地進行注意的轉移。
主動而迅速地進行注意的轉移,對各種工作和學習過程都十分重要。有些工作要求在短時間內對各種新刺激作出迅速而準確的反應,對注意轉移的要求尤其高。例如,一個優秀的飛行員在起飛和降落時的五六分鐘之內,注意的轉移就達200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