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沖刺試題及答案二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9
799

三、論述題
1. [考點提示]本題考查學前教育原理部分的知識點。
[參考答案]學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但是,學前教育功能的釋放并不是無條件的隨意行為,它必然受到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違背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夸大了學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據的“關鍵期”理論已經遭到質疑。事實證明,從0歲到65歲之間所有年齡段都有著開發智力的機遇,而非僅僅限于人生的早期階段。其次,“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識字作為主要目標之一,提出了“0歲掃盲,3歲讀書”。與學前期兒童應首先發展口語相違背。最后,“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為了在短期內取得驚人的效果,采取了單項強化訓練的辦法,破壞了兒童和諧發展的正常進行。
總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無視兒童發展的規律,鼓吹學前教育萬能論,最終必將導致學前教育的無能。
2. [考點提示]本題考查幼兒園環境創設部分的知識點。 [參考答案](1)社區環境的教育性
幼兒園周圍的社區是幼兒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在幼兒的成長中,特別是精神的成長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因此,幼兒園教育要擴展到社區的大背景下進行,充分利用社會環境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革命歷史文物、遺跡等,不僅擴大教育的空間,更是教育內容的豐富和深化。
(2)社區資源對幼兒園教育的意義
社區作為一個生產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備的社會小區,能為幼兒園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教育場所等多方面的支持。不僅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幼兒園教育本身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持。
(3)社區文化對幼兒園教育的意義
社區文化無形地影響著幼兒園教育,優秀的社區文化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寶貴資源,影響著幼兒園教育。一般來說,文化和文明程度高的社區,幼兒園的園風、教育質量也都不錯,社區的影響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
四、材料分析題
[考點提示]本題考查幼兒園環境創設部分的知識點。
[參考答案]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是教師在創設幼兒園環境時應遵循的基本要求。這些原則貫穿于環境創設的各項工作之中,對環境創設的每一步都具有指導作用。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只有認真貫徹這些原則,才能更好地發揮環境的教育價值。
題干案例的做法,違背了經濟性原則、幼兒參與性原則和發展適宜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是指創設幼兒園環境應考慮不同的地區、不同園所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勤儉辦園。貫徹經濟性原則具體要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幼兒園在創設物質環境過程中,購買大量高價的成品玩具,追求高檔,教師花費大量心血精心布置五彩繽紛的墻飾,甚至還買來一些名畫進行裝飾……”明顯違背了這一原則。
幼兒參與性原則是指環境的創設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環境的創設過程應該是一個積極的教育過程。環境創設本身的教育意義主要體現在:培養幼兒的主體精神,發展幼兒的主體意識;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能切實地體驗到自己做的事對集體的影響,從而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面對這些高檔的材料,教師時刻提醒幼兒注意愛護,甚至很多時候不讓幼兒操作這些材料,只是有人來參觀時,才拿出來讓幼兒操作。”這就違背了幼兒參與性原則。
發展適宜性原則是指幼兒園環境創設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從一般年齡特征來看,小班、中班、大班幼兒在身心發展特點上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其身心發展所需要的環境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征為其提供適宜的發展環境。“這種高檔的環境一旦布置好之后,整個學期,甚至整個學年基本不會變動。此外,有的幼兒園小、中、大班環境布置得非常雷同,當人置身其中時,如果不看班級標識牌,根本無法判斷是小班、中班,還是大班。”就違背了這一原則。
五、活動設計題
[考點提示]本題考查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部分的知識點。
[參考答案]
美麗的大自然
活動目標:
1.了解大自然色彩的豐富性,知道彩虹七種顏色的名稱。
2.會和同伴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對美麗的大自然的感受。
3.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受能力,激發幼兒的藝術興趣。
活動準備:
教具:各色水果糖、多媒體及課件、錄音機及音樂磁帶、作業展示板等。 學具:水彩筆(蠟筆)、剪刀、彩紙、膠水、大張鉛化紙等。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品嘗各色水果糖,說說吃了什么顏色的糖?覺得味道怎樣?
2.課件展示大自然景色,讓幼兒欣賞,從中找一找更豐富的色彩。
3.欣賞兩段音樂,讓幼兒說說音樂里表現的是什么顏色?你是怎樣聽出來的?
4.導入正題,教師:色彩居然具有這么大的魅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體驗《美麗的大自然》吧!老師想起了一種自然現象,叫彩虹,誰能說出彩虹顏色的名稱來?(幼兒回答)將幼兒分成七組,分別以顏色命名。
5.欣賞小朋友作品三幅(電子幻燈片),說說它們是用什么方法來表現自然的?
6.展示材料,讓幼兒討論如何用這些材料來表現大自然的色彩美。
7.幼兒創作,教師分組巡回指導。尊重幼兒意愿,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重新組合每組的陣容,開始用色彩來進行創作。
8.展示每組作品,進行交流。每組派一名小朋友當解說員,其他人和老師當觀眾,一起參觀《美麗的大自然》畫展。
9.欣賞大師作品。教師:世界在我們的眼里是多么新鮮、神奇和美麗,藝術大師們也用豐富的色彩表達著對大自然的熱愛。(以電子幻燈片形式讓幼兒欣賞3-4幅作品,并簡單說說自己的看法)
結束語:原來大師的想法和我們很多小朋友是一樣的,只要大家經常用發現的眼光尋找生活中的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想法,不久你們也肯定能成為藝術大師。最后,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發現去感受更多更美的色彩吧!
活動自評:本次活動處處突出了幼兒的主體性,先讓幼兒通過看、聽、說來感受自然界顏色的豐富,再引導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材料來表現七彩自然,各組幼兒自由組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彼此介紹作品所表現的內容,每一個環節老師都尊重幼兒的意愿,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在活動中老師還借助多媒體課件將大自然的景色展示于幼兒眼前,后與音樂欣賞結合,更加深了幼兒對色彩的感受,最后展示大師的作品又較好地激發了幼兒繼續創作的愿望。總之,本活動運用多種手段,巧妙地將各種資源統合在七彩自然這一內容中,使幼兒獲得了多元的發展。
移動端訪問: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沖刺試題及答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