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9
741

二、簡答題
1.(1)掌握有關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的基本知識;(2)培養對學前兒童的情感和為學前教育事業獻身的專業思想;(3)初步掌握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方法;(4)促進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和鞏固。
2.(1)從整體、不準確的動作到局部、準確、專門化的動作;(2)從上部動作到下部動作;(3)從中央部分動作到邊緣部分的動作;(4)從大肌肉動作到小肌肉動作;(5)從無意動作到有意動作。
3.(1)想象無預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主題不穩定;(3)想象內容零散、無系統;(4)以想象過程為滿足;(5)想象受情緒和興趣的影響。
4.游戲是兒童喜愛的、主動的活動,也是兒童反映現實生活的活動。我國教育工作者把游戲的特征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1)游戲是兒童主動的自愿的活動。
(2)游戲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生活,一般兒童游戲的假想表現在:①對游戲角色的假想;②對游戲材料的假想;③對游戲情景的假想。
(3)游戲沒有社會的實用價值,沒有強制性的社會義務,不直接創造財富。
(4)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
5.活動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應保證學前兒童有充分的活動,以使他們在主動的活動中學習并獲得發展。兒童是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調節和更新認知結構而獲得發展的。貫徹這條原則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教師要為學前兒童創造活動條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材料、充分的活動時間.以及較多的同伴交往機會,吸引學前兒童參加,讓他們成為活動的主人。
(2)教師組織的活動要全面、多樣。教師在組織多種活動的同時,要放手讓學前兒童進行多種多樣的操作、探索和實踐活動,另外還要注意根據學前兒童的個性特點進行指導,以利于學前兒童全面發展。
三、論述題
1.【答案要點】(1)情緒對學前兒童心理活動具有動機作用。情緒直接指導著兒童的行為,愉快的情緒往往使他們愿意采取行動。
(2)情緒對學前兒童認知活動及其發展起著激發、促進作用或抑制、延緩作用。
(3)伊扎德等人提出,意識的產生、發展及其復雜組織的形成是情緒的功能。兒童最初的情緒體驗就是最初的意識。
(4)兒童的情緒情感發展日漸穩定,逐漸形成情緒品質。情緒的品質特征是個性特征的組成部分。當情緒與認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傾向時,就形成了基本的個性(人格)結構。
(5)情緒的外部表現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其作用不亞于語言。
2.要處理好中班幼兒的同伴關系,必須從以下方面著手:
(1)教給幼兒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社會交往能力是與人發生聯系.進行人際間信息交流、溝通與理解、協調相互行為,處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能力。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對其社會化及其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根據中班幼兒的發展特點,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①盡可能地為幼兒創造交往的機會,鼓勵幼兒與人交往。
②教給幼兒交往的技巧。
③通過角色游戲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④通過一些專門設計的活動來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2)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解決幼兒之間的沖突。幼兒到了中班年齡開始理解行為的規則,能夠初步地遵守規則,但是總的來說,由于他們的自控能力有限,犯規的行為仍然經常不斷,其行為問題的發生頻率高,呈現出行為問題突增的趨勢。這也是一些教師認為中班幼兒最難帶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教師需要在這個階段給予幼兒特殊的關注和指導。同時教師應該持冷靜的心態,將其看做是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認真、耐心、及時地引導并糾正其不當的行為。
①正確引導幼兒的競爭行為。為r使幼兒養成正確、適當的競爭行為,教師應注意在以下方面加強對幼兒的引導:第一,正確地理解競爭;第二,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第三,處理好競爭、攻擊的關系。
②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的矯正。作為教育者應該關注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并及時地予以糾正,具體措施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提供充足的材料與空間,避免攻擊的產生;提供合作的榜樣;幫助幼兒轉移情緒,給幼兒提供宣泄的機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避免無謂等待的環節和時間,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
③幼兒說謊行為的糾正。幼兒說謊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針對幼兒的不同表現,教師要細致、耐心地分析幼兒說謊的原因,區別加以對待,切忌隨便給孩子扣上一頂說謊的大帽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教師首先要做出榜樣,對于說真話的孩子要及時表揚和鼓勵,使幼兒感受到誠實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熏要的品質。
移動端訪問:2012年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