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沖刺模考試卷及答案五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9-07
658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解析: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被稱為是“教育學的雛形”。
2.【答案】A。解析: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3.【答案】D。解析:教師通過創設良好的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以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
4.【答案】B。解析:6-9歲是個體遵守紀律的心理發展歷程中的強化階段。
5.【答案】C。解析:膽汁質的人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多血質的反應迅速,有朝氣,情緒不穩定,粗枝大葉;粘液質穩重、踏實,但比較死板;抑郁質的人則比較敏感。故正確答案為C。
6.【答案】D。解析: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7.【答案】B。解析:直接的近景性動機是指由活動的直接結果所引起的對某種活動的動機。
8.【答案】D。解析:德育的實施順序要依據個人特點和需求進行,因此,可視具體情況。采取切合實際的方法。
9.【答案】B。解析:柯爾伯格以為道德判斷可分為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后習俗水平。每個水平包括兩個階段,習俗水平的兩個階段是尋求認可取向和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10.【答案】B。解析:模象直觀是直觀教學類型之一,指通過對實際事物的模擬性形象的感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觀方式。
11.【答案】A。解析:定勢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定勢的發生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復經驗。
12.【答案】D。解析:有意后注意也叫隨意后注意,是由自覺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答案】A。解析:模仿是學生按提示要求行動或重復被顯示的動作的能力。
14.【答案】C。
15.【答案】C。解析: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16.【答案】B。解析:生產力對教育有決定作用,表現在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17.【答案】D。解析:蔡元培被毛澤東頌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18.【答案】A。解析:當今學校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能力。
19.【答案】A。解析: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具有強制性、基礎性、科學性。
20.【答案】A。解析:教育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不會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 二、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認字和認人一個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鞏固認字最好的辦法是“復現”,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多次與漢字見面。
(2)復現生字的途徑和方法:
①充分利用教材在語境中復現生字的特點,讓學生多讀多看多悟;②在課堂教學設計中,
創造更多復現機會;③重視課外活動引導,在生活的大語言環境中復現生字。
2.【答案要點】
教育在兒童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是自發、自然而然而出現的,而是教
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
(1)教育目標的設計和教育活動的開展應與社會發展的方向一致。
(2)學校教育活動必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能滿足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3)學校教育應與家庭、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協調一致,共同開展對兒童的教育工作。
(4)學校教育必須適應或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3.【答案要點】
教案是在課題備課基礎上,對每一節課進行的深入細致的準備,教案的內容包括: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時間、教學內容、教學目的、課的類型、主要教學方法、教具教學進程等。教師編寫課時計劃(教案)的一般步驟是:
(1)進一步研究教材。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包括鉆研課程標準、教科書和閱讀有關參考書。教師掌握教材有一個深化的過程,一般要經過懂、透、化三個階段。
(2)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的。教學目的的確定要根據具體的授課內容而定,不可過分拔高,亦不能太過簡單。
(3)考慮課的進行步驟,確定課的結構,分配教學進程中各個步驟的時間。
(4)考慮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具的準備和使用方法及板書設計。
(5)寫出課時計劃。
4.【答案要點】
(1)高度的科學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統一。
(2)要以實現教育目的和學校培養目標為最終目的。
(3)要適合小學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5.【答案要點】設計教學法是主張廢除班級授課制和教科書,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的和內容,在自己設計、自己負責的單元活動中獲得有關的知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