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沖刺模考試卷及答案二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22
590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教學原則反映了教學過程規律,體現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2.C【解析】兒童多動綜合征的高峰發病年齡為8~10歲。
3.A【解析】教師要勝任某學科的教學工作,必須具有廣泛的文化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教育教學技能,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學科知識素養的基礎上。
4.C【解析】題干是對練習法的解釋。
5.A【解析】不同性質的社會對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德育,因此,學校德育具有社會性。
6.B【解析】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問題預防。
7.A【解析】題干是對人際排斥的解釋。
8.C【解析】操作技能形成的具體途徑是練習。
9.D【解析】題干是對操作技能的解釋。
10.B【解析】班級授課制產生之前,沒有班級這一概念,也就沒有專門負責班級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與生活等工作的班主任。
11.B【解析】這是記憶術的一種方式,屬于精細加工策略。
12.C【解析】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里對班級授課制做了充分的理論論證,使班級授課制作為一種教學制度確定了下來。
13.C【解析】通過教育學對習題訓練的重要性論述可知,難題提供了試題的平均通過率信息。
14.A【解析】題干是對信度的解釋。
15.D【解析】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發散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對同一個問題只有從多個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才可能發現新奇獨特的內容,因此,發散思維是創造性的核心。
16.A【解析】1904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中規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
17.D【解析】題干過分夸大了遺傳的影響,是典型的遺傳決定論。
18.D【解析】課程表是學校成員活動的時間表,因此它是使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19.C【解析】廖世承是我國最早編寫《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學者,他于1924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20.C【解析】專家型教師往往將注意力集中于教學領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問題解決上,而不太注重課堂的細節。
21.D【解析】題干是對同感的解釋。
22.A【解析】夸美紐斯使教育學體系形成。
23.D【解析】前三種是漢朝及南北朝時的選士制度,隋代實行科舉制一直延用到清末。
24.C【解析】問題解決是通過內在的心理加工進行的,而用繩子打結不需進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問題解決。
25.B【解析】教學中應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感知,所以題干體現了直觀性原則。
26.B【解析】題干是對變式概念的解釋。
27.D【解析】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的,而且也是在教師的管理下進行的。
28.B【解析】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
29.B【解析】教師熱愛不熱愛教育事業,從他對學生的態度上就能體現出來。
30.C【解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促成學生不再依賴教師,學會自主學習,即“教是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