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命題預測試卷及答案七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08
473

(3)可行性原則。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
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4)反饋性原則。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后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三、材料分析題
1.【答案要點】針對新課程改革遇到的這個問題,應該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中重視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還應重視個別差異,加強個別指導,每個學生已有的經驗及其天資、稟賦、興趣、性格等心理品質差別很大,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2.【答案要點】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概括起來有遺傳素質、環境、教育及個體的實踐活動。
(1)遺傳。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解剖生理上的特點,這些生理特點也叫遺傳素質。
遺傳是個體發展的物質前提。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遺傳素質的差異是造成個體間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遺傳素質的成熟制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階段。遺傳素質僅為人的發展提供物質前提,而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2)環境作用。人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發展。
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環境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并不是機械地決定,人接受環境的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環境在人的發展中起到的作用,常常是通過教育活動實現的。環境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教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
(3)個體主動性。個體在社會實踐中的主觀能動性作用巨大。個體與環境之間真實的相互作用,人對外界存在的攝取、吸收(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都要通過個體的不同性質、不同水平的生命活動來實現。我們把這些活動統稱為個體的實踐活動,并確認它們是個體發展得以實現、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
以上三類不同水平的個體活動及其作用,實際上是共時、交融的。人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滲透在一切社會活動中,人的一切社會活動又受到它們的“支持”和影響。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從綜合的意義上把主體與客體、個體與社會、人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聯系起來,成為推動人本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需要非常重視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虎媽”、“狼爸”、“鷹爸”的教育方式有不可取的地方。教育必須尊重人、積極引導其個性和潛能的發揮,教育方法也不能違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必須重視孩子內心的幸福和感受。教育首先是教孩子成人,把孩子作為平等的個體對待。家長的****會給子女帶來消極影響,比如****和暴虐,培養出來的更多的是奴性而不是創造性。
四、教學設計題
【參考設計】略。
移動端訪問:全國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命題預測試卷及答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