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8-15
486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四鳳”是曹禺創作的話劇《雷雨》中的人物。
2.C【解析】晚唐詩人王駕的《雨晴》全詩內容為: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這首詩是有關春天的,因此不合題意。
3.C【解析】《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也是~部歷史散文總集。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鄒忌諷齊王納諫》即選自此書。
4.B【解析】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聞雞起舞出自《祖逖北伐》,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5.C【解析】“樂府雙璧”即《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的喻稱。《木蘭詩》又名《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孔雀東南飛》又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漢代古樂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現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
6.A【解析】《蘆花蕩》和《荷花淀》都是孫犁以抗戰時期的白洋淀為背景,表現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小說,二者統稱為“白洋淀紀事”。《風云初記》是孫犁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從“七七事變”展開故事,表現了抗日戰爭初期,共產黨在滹沱河兩岸組織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曲折歷程。《報紙的故事》是孫犁創作的回憶性散文,記錄了自己和報紙的一段故事。《鐵木前傳》是中篇小說,它以農業合作化運動為時代背景,描述了兩個老人(鐵匠傅老剛、木匠黎老東)和兩個青年(九兒、六兒)在新中國成立前后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交好與交惡,揭示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方農村的生活風貌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農村社會的深刻影響。綜上所述,最適合推薦閱讀的應該是《荷花淀》。
7.c【解析】戲劇按作品內容的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悲劇是指描寫主人公因和現實環境的沖突,或因本身的過錯而失敗、受難以致毀滅的一種戲劇。悲劇的主人公大多是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喜劇,一般以諷刺和嘲笑丑惡落后現象,從而肯定美好、進步的現實和理想為其主要內容。正劇,因兼有悲劇和喜劇的因素,也叫悲喜劇。正劇由于兼有悲劇和喜劇的特點,能夠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擴大和增強了戲劇反映生活的廣泛性和深刻性。
8.D【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孔子的一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
9.C【解析】在課件的設計與制作的過程中,要盡量減少那些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的、與教學主題無關的步驟與材料。過多的聲音效果往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破壞教學情境,也就使“語文味”喪失殆盡,因此C項不合適。
10.B【解析】A項、C項和D項都是溫庭筠的閨怨詞,表達的都是女子對男子的思念之情。而B項出自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這是一首關于羈旅行役的詩,不適合與《望江南》進行對比閱讀。
11.D【解析】在經歷種種打擊之后,祥子在街上失魂落魄,終于完全墮落。他吃、喝、嫖、賭,而且變得又懶惰又滑頭,還做出賣朋友的事。
12.C【解析】演講可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是并不能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語文課堂應該始終立足于文本教學。
13.B【解析】這位教師用富有詩情畫意的導語和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言去感染學生,使學生進入一種良性的情感準備狀態,從而進入課文中優美的意境,這種創設情境的導入方式屬于情境導入。
14.C【解析】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通過音樂,體會詩歌迷茫而略帶憂郁的情感基調。
15.D【解析】教師是根據學生的表現來評定,基本符合事實,而且從這個回答中引出了下面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笑聲也是幽默的,不存在對學生積極性的壓制。
二、教學設計題
16.【參考答案】
知識目標:
(1)介紹詩歌的一般常識,了解詩歌形象之美、音樂之美及語言凝練而富有表現力的文體特點。
(2)掌握本詞中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能準確指出詩中的修辭手法。
(4)掌握一些字詞的注音及意義。
能力目標:
(1)掌握欣賞詩歌的一般方法,能通過想象張聯想進入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情,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音樂美,在品析中領會詩歌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2)領會上下闋寫景、議論、抒情的關系,能聯系詞中的文化背景說出自己對詩人的情感體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感受詩人的形象,體會詩人莽莽原野般寬闊的胸懷、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氣魄和堅定的信心,充分獲得審美的愉悅。
(2)體會作者作為一代風流人物要為中華民族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7.【參考答案】
《沁園春?雪》與《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都描寫了雪景,都有雄壯的氣勢、豪放的風格。前者是借景抒懷之作,贊美祖國山河的壯麗,抒發詩人作為革命領袖的豪情壯志;后者是寫景敘事之作,描寫行軍的一個場景,表現工農紅軍一往無前的戰斗氣概。前者上片寫
景下片議論:后者上片寫景下片敘事。前者寫的是北國雪景,壯闊而美好,并有詩人的想象;后者寫的是南國雪景,雖有氣勢而難與前者相比,只是展現眼前的實景。
18.【參考答案】
(1)作者對雪景的描述,由哪個詞領起?它統領了哪些句子?
明確:“望”字。它統領了以下句子“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2)作者望見了哪些景觀?作者為何選取這些景觀?
明確:長城、黃河、山脈、高原等景觀,其中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
(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化靜為動,有三方面因素:①視覺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山丘連綿起伏,遠看確有動感。②精神因素。作者意氣風發,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氣勃勃。③時代因素。中國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中國人民正在
奮起抗日,賦予群山,高原以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4)上闋末尾三旬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從哪個詞可以看出?這三句寫出了怎樣的意境?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明確:“須”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寫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嬌艷、多姿多彩。你看,紅目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蒼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自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
三、案例分析題
19.【參考答案】
本堂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有利于發揮大多數學生的主體性
如針對第一環節的問題設計,語文水平一般的學生可從花的外形著眼進行回答,而底蘊深厚、思維深刻的同學就可以從由花得到的感悟展開描述,可見,雖是一個看似平凡的問題,卻暗含著分層教育的效果,可引領多數學生進入問題情境進行思考,充分調動了全員參與的積極性,這與只有幾個尖子生在唱主角的課堂有著本質的IXN,它體現了“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與創造能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本堂課教師本著尊重學生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放手,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對于他們的回答,盡管有些還不很成熟,但只要自圓其說,又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師總是予以肯定,并且鼓勵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思想,提倡答案因多彩而精彩,使得學生在思考、回答時絲毫不受各種干擾,大膽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哪怕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大膽提問,同時也使自己的個性特點得到很好的發揮。
20.【參考答案】
(1)“堆集如山”改為“堆積如山”,“痛苦不刊”改為“痛苦不堪”。
(2)病句:每天課間要聽著那嬉戲的同學發出的歡暢寫題目。
修改:每天課間要聽著那嬉戲的同學發出的歡暢笑聲寫題目。
21.【參考答案】
這篇習作能夠針對題目有條不紊地敘述自己的生活體驗,并且敘述得比較完整,顯示了這位學生基本功的扎實。
不過,此文從立意角度來說,內容上寫得不夠準確:風雨的困難挫折,表現得比較平淡,于是,見彩虹的喜悅也就不能動人了。這是因為這位學生尚缺少細節刻畫的能力,內容基本停留在敘述交代上。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