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5-29
592

31.[參考答案](1)不得當。“日本的崛起”是“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一部分,關于日本部分,主要介紹了日本崛起的原因及主要情況,展示動漫圖片是為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播放視頻是為了讓學生對日本有更為直觀的了解,二者同時出現在一堂課里,重復多余,且占用課堂時間。除此之外,紀錄片并不能取代教師的講解,紀錄片可以起到激趣導入的作用,但不應該是教學的主體,所以以播放紀錄片的形式介紹學習內容和在播放紀錄片的過程中結束課堂活動都是不合理的。
(2)①豐富教學形式,導入新課后,在內容講解上不能單純依靠紀錄片播放,而應該采取紀錄片播放和教師板書講解相結合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對知識有全面而系統的掌握。
②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需求,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機會;同時也要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和合作,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相互交流和合作發揚優勢、彌補不足。
③對課堂內容進行簡短、扼要總結,加深學生印象,使學生對本堂課所學內容有一個清晰的整體把握。
四、教學設計題
32.[參考答案]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展水平。
(2)初步培養觀察歷史文物圖,搜集并甩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將所搜集的資
料在墻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教學過程
(小游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給l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并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并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余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師: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相比,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么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采集到采集,從捕獵逐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采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孫發戰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爹么悲慘啊!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應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第2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訶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想象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第一組扮演半坡人,第二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溫和,有充足的水源,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地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明了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制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而且還有營養、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干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說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干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制的,也有骨制的,骨制的耜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土木柄做成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為水井也蓋了一個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里。我為我們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贊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所以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艷麗,被稱作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制衣裳。我們正在告別蒙昧,走進文明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里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通過采集、捕獵無限地向大自然索取,發展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家畜,開始了原始農業的生產方式,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境,建筑有自己特色的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地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師:今天的活動開展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們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真的令老師驚嘆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產量就提高了。家畜的飼養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著原始的農業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蛙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