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5-29
592

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史料記載,當時陳獨秀雖然被確定為大會主席,但當時他在廣州擔任廣東大學預科校長,為籌備學校經費而四處奔忙,而是委派包惠僧參加了中共一大。
2. B[解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是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造成的,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故B項說法是錯誤的。其他三項都屬于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3. A[解析]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通過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改變了“大躍進”以來的追求高標準的做法。
4.B[解析]材料的大致含義是天津城市發展的趨勢,先是圍繞舊城發展,然后圍繞河流發展,再是圍繞鐵道線擴展,最后隨電車道而發展。這充分反映了天津城市化進程的顯著藉點是伴隨陸路一水路一鐵路一電氣化的交通方式的變化而發展,B項符合題意。
5.A[解析]《洛迦諾公約》使德國重新加入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大國地位得以恢復,法國則喪失了對德國的制裁權。
6.D[解析]薩拉托加戰役是世界史上的著名戰役,是北美英屬殖民地十三州獨立戰爭的轉折點。本題選D。
7.B[解析]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蘇聯與德國進行的“二戰”期間歷時最長、最為激烈、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它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而且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產生了決定性影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自此,德國失去了在蘇德戰場與歐洲戰場上的主動權。
8.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藝復興時期的相關知識。《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十日談》是薄伽丘的代表作;《社會契約論》是啟蒙運動時期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
9.A[解析]本題可,用排除法。宋明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是對人性的扼殺,與人文主義思想背道而馳。排除帶④的選項,故選A。
10.C[解析]“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11.A[解析]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識記與再現。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實行以孝、廉為主要標準的察舉制,B、C項分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至明清時期的選官制度,D項不是選官制度,故選A。
12.A[解析]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識記與再現。結合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故選A。
13.A [解析]戰國問世、西漢編寫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東漢末年的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張仲景(東漢)的《傷寒雜病論》是后世中醫盼重要經典。 ,
14.A [解析]本題是在考查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職權為: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應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運行機制是中書省一門下省一尚書省。
15.B[解析]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但為了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不許發揮個人見解。答題的文體分為死板的八個部分,稱“八股文”,這種文章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因此,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負面影響顯著。
16.D[解析]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識記。結合所學可知清朝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故選D。
17.C[解析]此題可通過時間進行排序。A項針對的是19世紀四五十年代,8項為l9世紀60年代,D項針對的是20世紀20年代。只有C項符合題意,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以尋求自救。
18.C[解析]‘經世致用”是新思想萌發的思想背景,“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思想背景,而馬克思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思想文化條件是: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影響到中國,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選C。
19.B [解析]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遵義會議集中全力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延安整風運動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錯誤;“減租減息”政策與題意不符。
20.C [解析]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1952年土改完成時就已經廢除,排除A項;l949—1952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系列行動和措施已經使人民政權得到鞏固,排除B項;l953年,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目的是發展生產力,C項正確;l953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沒有確立,更談不上完善和發展,排除D項。
21.C[解析]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創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權力的機構或體制。其中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包括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后改為戶部)、都官(后改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皇權。
22.B[解析]殷墟甲骨屬于未經中間人修改或轉寫的直接史料。
23.C[解析]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其對中國經濟侵略的主要特點是以資本輸出為主。題干所述條約為《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動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
24.C[解析]略。
25.D[解析]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代表資產階級上層,他們極力接近封建社會上層人物,把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在維護孔子的名義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舊思想,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二、簡答題
26.[參考答案]左翼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揚光大,是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光榮先驅。它在政治斗爭中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促
進了抗日救亡運動;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和理論著作;鍛煉造就了一支馬克思主義的文藝隊伍。20世紀30年代前期的左翼文化運動,雖然曾受到“左”傾錯誤的影響,但總的說來,它對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發展進程所作出的歷史貢獻,特別是在國民黨統治區人民中傳播進步思想、促進抗日救亡運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左翼文化運動不僅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且鍛煉出了一支堅強的戰斗隊伍,許多人后來成為黨在思想理論界和文藝界的領導骨干。
27.[參考答案](1)教與學雙邊活動的規律;
(2)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3)知識教學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4)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28.[參考答案]初中歷史課程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包括:(1)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知道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2)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包括文獻材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影像、口述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境想象。
(4)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
(5)學會用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三、材料分析題
29.[考答案](1)經濟:19世紀最顯著的是西歐與北美因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
政治:民族主義興起,使多數歐洲民族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現代國家,并開始建立與保存本國的歷史與文化。在歐洲還誕生了馬克思主義。
軍事:這些工業國家透過強大的生產力與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數地區,并以傾銷的方式破壞許多古文明國度,如中國、印度、土耳其既有的社會與經濟體系。
科技文化: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成形,并影響到社會科學(包含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誕生或重塑。在藝術上,l8世紀流行的新古典主義藝術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
(2)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依次為器物階段(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制度階段(戊戌變法一辛亥革命),思想階段(五四運動前的新文化運動)。
①器物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分為兩次嘗試,這段時期中國人主要向西方學習近代科學技術與軍事技術以期富國強兵,但兩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1843年魏源編成《海國圖志》,提出
進了抗日救亡運動;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和理論著作;鍛煉造就了一支馬克思主義的文藝隊伍。20世紀30年代前期的左翼文化運動,雖然曾受到“左”傾錯誤的影響,但總的說來,它對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發展進程所作出的歷史貢獻,特別是在國民黨統治區人民中傳播進步思想、促進抗日救亡運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左翼文化運動不僅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且鍛煉出了一支堅強的戰斗隊伍,許多人后來成為黨在思想理論界和文藝界的領導骨干。
27.[參考答案](1)教與學雙邊活動的規律;
(2)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3)知識教學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4)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28.[參考答案]初中歷史課程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包括:(1)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知道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2)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包括文獻材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影像、口述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境想象。
(4)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
(5)學會用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29.[考答案](1)經濟:19世紀最顯著的是西歐與北美因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
政治:民族主義興起,使多數歐洲民族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現代國家,并開始建立與保存本國的歷史與文化。在歐洲還誕生了馬克思主義。
軍事:這些工業國家透過強大的生產力與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數地區,并以傾銷的方式破壞許多古文明國度,如中國、印度、土耳其既有的社會與經濟體系。
科技文化: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成形,并影響到社會科學(包含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誕生或重塑。在藝術上,l8世紀流行的新古典主義藝術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
(2)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依次為器物階段(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制度階段(戊戌變法一辛亥革命),思想階段(五四運動前的新文化運動)。
①器物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分為兩次嘗試,這段時期中國人主要向西方學習近代科學技術與軍事技術以期富國強兵,但兩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1843年魏源編成《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與科學技術。從l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引進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設近代企業,建立新式海陸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②制度階段: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變法主張。1898年的戊戌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方面推行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l905年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了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l911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者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③思想階段: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以及西方啟蒙思想的進一步傳播,以陳獨秀為首的先進的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它宣傳民主與科學,后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新文化運動由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文化轉向傳播馬克思主義。
30.[參考答案](1)從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到導致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有:
①沙皇政府1861年進行農奴制改革,但改革很不徹底,保留沙皇制度,工人受到剝削,人民生活極度貧困,開始反抗沙皇的專制統治。
②國內外的社會矛盾尖銳。包括沙皇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沙皇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俄國與其他帝國主義的矛盾等。
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暴露出了俄國的腐敗和落后。
(2)材料采用的是歷史圖示教學法。該教學法是以圖形、圖像或表格為主要形式,揭示歷史事物或現象的本質特征,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加快教學進程的一種教學方法。
這種教學法用形象化的圖形、圖像或表格的形式講授歷史基本概念,揭示歷史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其實質是使歷史知識形象化,抽象理論具體化,零碎知識系統化。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