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試卷及解析(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26
491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B。解析:心理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于模仿。
2.【答案】B。
3.【答案】C。解析: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華生和斯金納等。在個體心理發展的觀點上,華生強調否認行為的遺傳,強調環境對人發展的作用。
4.【答案】C。解析:梅依曼是實驗教育學的代表人物。
5.【答案】D。解析: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以知識結構為中心的課程理論,也稱結構主義課程理論.他主張教學內容應以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為中心。
6.【答案】A。解析:教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認識活動。
7.【答案】A。解析:陶冶教育法的特征就是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題干中“每一面墻壁都說話”就體現了利用環境陶冶學生情操的特點。
8.【答案】A。解析:制定教學計劃的首要問題是課程設置。
9.【答案】A。解析: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
10.【答案】B。解析:教師職業最早出現于奴隸社會初期。
11.【答案】A。解析: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12.【答案】C。解析:興趣小組等課外活動主要是為了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13.【答案】C。解析:學習程序性知識實質上就是掌握做事的規則,即解決問題的方法。
14.【答案】D。解析:奧蘇伯爾認為影響遷移認知結構的三個變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穩定性。
15.【答案】B。解析:性格是指人的較穩定的態度與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相結合的人格特征。誠實與虛偽、勇敢與怯懦、謙虛與驕傲、勤勞與懶惰描述的都是人的性格特征。
16.【答案】A。解析:皮亞杰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判斷行為對錯是從客觀責任向主觀責任發展的。
17.【答案】C。解析: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指某人外表或是極為突出的重要的品質,掩蓋了人們對他其他特征的評價.暈輪效應的產生.往往是由于掌握有關知覺對象信息很少而又急于進行整體判斷所造成的結果。
18.【答案】C。解析:考試焦慮癥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單純處理好學生的心態和觀念遠遠不夠。
19.【答案】D。解析:分配學生座位時,最值得教師關注的應該是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20.【答案】D。解析:勒溫最早提出了“行動研究”。
21.【答案】C。解析:題干描述的是主動獨立型的思維風格。
22.【答案】C。解析: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指出,中學生要解決的矛盾是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的矛盾。
23.【答案】C。解析: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形成認知結構。
24.【答案】B。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25.【答案】D。解析: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題干所述為正遷移。
26.【答案】C。解析:觀察法是教育科學研究中廣泛使用的基夸的研究方法。
27.【答案】D。解析:德育的體諒模式為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所創。
28.【答案】A。解析:特朗普制是由美國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這種教學形式把大班教學、小班研究和個別教學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
29.【答案】B。解析:人力資本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的。
30.【答案】C。解析:題干屬于形式教育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