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試卷及解析(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26
490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于( )。
A.生產勞動
B.模仿
C.語言
D.動物本能
2.被毛澤東稱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楊賢江
D.徐特立
3.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是( )。
A.格塞爾
B.杜威
C.華生
D.霍爾
4.最早倡導教育實驗并提出“實驗教育法”這個名稱的教育家是( )。
A.赫爾巴特
B.裴斯泰洛齊
C.梅依曼
D.洛克
5.布魯納認為,無論我們選擇何種學科,都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依此而建立的課程理論為( )。
A.百科全書式課程理論
B.綜合課程理論
C.實用主義課程理論
D.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6.教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 )。
A.認識活動
B.智育活動
C.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
D.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活動
7.“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開口說話”,這是充分運用了下列哪一種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
B.榜樣示范
C.實際鍛煉
D.品德評價
8.制定教學計劃的首要問題是( )。
A.課程設置
B.學科順序
C.課時分配
D.學年編制
9.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 )。
A.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
B.認知結構理論
C.教學與發展理論
D.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10.教師職業開始出現始于( )。
A.原始社會末期
B.奴隸社會初期
C.封建社會初期
D.資本主義社會初期
11.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具有( )。
A.示范性
B.復雜性
C.主體性
D.長期性
12.普通中小學經常組織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興趣小組,主要是為了( )。
A.深化課堂教學
B.培養競賽人才
C.因材施教,發展青少年個性特長
D.充分發掘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學習潛力
13.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的知識稱為( )。
A.感性知識
B.理性知識
C.程序性知識
D.陳述性知識
14.奧蘇伯爾提出的三個主要影響遷移的認知結構變量是( )。
A.結構性、可操作性和可辨別性
B.穩定性、可利用性和結構性
C.可操作性、可利用性和結構性
D.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穩定性
15.勤奮和懶惰屬下列哪種特性?( )
A.氣質
B.性格
C.能力
D.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