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模擬試題及答案二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07
499

二、辨析題
1.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教育受個體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教育必須適應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表現在:
(1)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2)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應有不同。
(3)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
(5)教育要適應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
但這種適應正是為了促進其發展,把促進學生發展作為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適應是為了發展,發展是最終目的。題目中只見適應不見發展,是錯誤的。
2.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認知風格無好壞之分
3.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通常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成倒"U"型曲線關系。即在中等強度動機的情況下,個體的工作效率是最 高的,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強度的增強而提高,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 成。
4.錯誤。課堂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使課堂教學目標有效達成,最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管理不是僅僅控制學生,避免出現問題的行為,還須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效矯正或處置問題行為。
三、簡答題
1.優點:(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2)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缺點:(1)忽略系統知識的學習,從以知識為中 心滑向以兒童為中心,致使知識的系統傳授大大減弱;(2)實踐過程中,活動容易成為一些簡單的隨心所欲的機械操作,兒童的思維、想象、品質得不到應有的發 展; (3)對教師要求較高,實際操作中對教師的素質提出很大的挑戰。
2.(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結合。
3.學習動機的培養:(1)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培養學習動機;
(2)利用直接發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激發:(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4.奧蘇伯爾認為成就動機由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一是認知的內驅力。這是一種要求獲得知識、技能以及善于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 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這是一種把學業成就看作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榮譽感、勝任感等。三是附屬的內驅力。這是一種為了獲得長者和 同伴們的認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現為一種依附感。這三種內驅力在學習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隨學生的年齡、性別、個性特征以及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等因 素的變化而變化。
四、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1).這個學校的活動,反映了什么樣的教育思想?
答:這個學校的活動體現出了活動課程的課程理論,這個課程是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各種不同的一系列活動組成的課程。基本特點是:強調學生自主性和 主動性,強調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強調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個性養成。但這種做法由于內容及安排沒有嚴格的計劃,不易使學生獲得系統、全 面的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體現了杜威的“從做中學”,“經驗來自行動”和“教育即生活”。
(2).這對我國的教育改革有何啟示?
答:對我國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改變學生的接受式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但是不能走極端。要在尊重學生經驗、發展學生個性的基礎上仍以教師講授為主要教學方式。
2.參考答案:
該教師應用的教學方法:(1)講授法:以教師講解、引導為主;
(2)談話法:教師通過設問,引導學生自己獲得知識。
該教師遵循的教學原則:(1)直觀性原則:用事例實物講解;
(2)啟發性原則: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3)科學性與思考性相結合的原則:用“911”事件教育學生熱愛和平;
(4)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讓學生聯系教學樓,在教室里找證據等生活實際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