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中小學教育心理學測試題及答案四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1-06
115

一、單項選擇題
1.A 【解析】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2.C 【解析】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觀念,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守恒觀念的形成。
3.C 【解析】沖動型認知風格傾向于很快地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因此容易給學習帶來不利影響。
4.A 【解析】皮亞杰采用自編的對偶故事法研究道德發展的問題。柯爾伯格在皮亞杰的基礎上繼續研究兒童道德發展,他使用的是兩難故事法。
5.B 【解析】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6.A 【解析】新舊經驗的整合過程是遷移的實質。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習得的經驗不僅對以后經驗的獲得產生影響,而且對先前獲得的、已儲存在大腦中的經驗也會產生影響。不斷獲得的新經驗與原有經驗相互作用,使之概括化、系統化,形成一個整合的心理結構,并不斷發展,從而穩定地調節人的行為。
7.A 【解析】具體遷移也稱為特殊遷移,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具體的、特殊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去。
8.C 【解析】直覺的道德情感是指由于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由于其產生非常迅速,因而當事人往往不能明顯意識到這個過程。
9.A 【解析】學生座位的安排對于學生接受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有影響。研究表明,坐在教室前面幾排以及中間幾排的學生似乎是最積極的學習者,教師大多時間都站在這些座位的前面,師生之間的言語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的這一區域;其他位置尤其是后面座位的學生則難以參與,并且更容易走神。因此,教師要經常變換學生在課堂中的座位。
10.D 【解析】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成熟階段,教師已經成為一個專業工作人員,能夠對教育問題做出反省性思考,總結經驗和教訓,以利于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學。
11.D 【解析】布盧姆將認知目標按智力水平由低到高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
12.B 【解析】元認知調節是根據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并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
13.C 【解析】加涅認為學習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若干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需要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從而提出了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14.C 【解析】兒童多動綜合癥(簡稱多動癥),是小學生最為常見的一種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動過度為主要特征的行為障礙綜合癥。高峰發病年齡為8~10歲。
15.B 【解析】效果律是桑代克關于學習的一條重要規律,它是指在嘗試一錯誤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其他條件相同,在學習者對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應之后能夠獲得滿意的結果時,則其聯結就會增強;而得到煩惱的結果時,則其聯結就會削弱。
16.A 【解析】行為塑造法是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之一。行為塑造指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形成某種較復雜的行為。
17.A 【解析】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結果的最客觀和可靠的標準。
18.C 【解析】問題解決是通過內在的心理加工進行的,而用繩子打結不需進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問題解決。
19.D 【解析】內部動機是由內部心理因素轉化而成。近景、遠景是由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及其作用來劃分的。
20.C 【解析】愛勞動是一種行為習慣。這種行為習慣在家養成而后在學校中表現出來,屬于行為規范的遷移。
二、填空題
21.物理 22.客觀描述 23.學習 24.教學媒體
25.有意義 26.消退法 27.行為人本 28.替代性強化
29.獎勵性 30.聯合群體
三、判斷題
31.√ 【解析】動機是激勵和維持人的行動,并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內部動因。動機本身不屬于行為活動,它是行為的原因,不是行為的結果;動機是一種內部心理過程,不能直接觀察,但是可以通過任務選擇、努力程度、活動的堅持性和言語表示等行為進行推斷;動機必須有目標,目標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動力。動機具有激活、指向、維持和調整功能。
32.× 【解析】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所謂有意義學習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能夠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系。當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合理地聯系起來時,有意義學習便發生了。接受學習則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由此可見,有意義學習和接受學習并不矛盾,教師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33.× 【解析】懲罰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懲罰并不能使行為發生永久性的改變,它只能暫時抑制行為,而不能根除行為。因此,懲罰的運用必須慎重,只有將懲罰一種不良行為與強化一種良好行為結合起來,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34.× 【解析】在概念理解的過程中,變式是從材料方面促進概念理解,比較則是從方法方面促進概念理解。
35.× 【解析】建構主義者一般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反,它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地被“革命”掉,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
36.× 【解析】集中復習就是集中一段時間一下子重復學習許多次,分散復習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重復學習一次或幾次。對于大多數學習而言,分散復習的效果優于集中復習。
37.× 【解析】雖然不同的學習者的練習曲線存在差異,但也具有共同點,表現在:(1)開始進步快;(2)中間有一個明顯的、暫時的停頓期,即高原期;(3)后期進步較慢;(4)總的趨勢是進步的,但有時會出現暫時的退步。
38.√ 【解析】這是奧蘇伯爾的觀點,他認為一切新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切有意義的學習必然包括遷移。
39.√ 【解析】技能中的各種動作要素及其執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習慣是自然習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規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則;而技能是通過系統的學習與教學而形成的,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動作經驗的不斷內化而形成的。
40.× 【解析】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還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即防止疾病只是健康的一部分,但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健康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等幾個層面的健康。
移動端訪問:教師資格考試中小學教育心理學測試題及答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