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7.1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2-19
292

4.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我國古代教學注重按一定的順序進行。《禮記·學記》要求“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提出“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如果教學不按一定順序、雜亂無章地進行,學生就會陷入紊亂而沒有收獲。朱熹又進一步提出:“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在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要
求。在國外,夸美紐斯主張:“應當循序漸進地來學習一切,在一個時間內只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另外,烏申斯基、布魯納等都很強調系統知識的學習。這個原則在西方常稱系統性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的必要,首先是被科學知識本身的嚴密系統性決定的,其次還由于學生的認識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步深化的過程。只有循序漸進,才能使學生有效地掌握成體系的有用知識,而不是零散雜亂的無用知識;才能發展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不是粗淺、浮躁、雜亂的認識能力。
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按教學大綱、教科書的體系進行教學是為了保證科學知識的系統性和教學的循序漸進性。但這不是要教師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師深入領會教材的系統性,結合學生認識特點和本班學生的情況,編寫一個講授提納或教學活動計劃,以組織、指導教學的具體進程。
(2)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教學循序漸進并不意味著教學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區別主次、分清難易、有詳有略地教學。注意重點,就是注意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當做課堂教學的重點,把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重點上,圍繞重點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開展對話、議論、討論,進行作業的講評,以保證學生正確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難點不一定是重點,難點是針對學生感到困難而言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難點,每個難點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所以,突破難點,要針對學生的困難采取措施:如果學生缺感性知識要加強直觀;學生基礎差要為他另做輔導或補課;原理或技能本身過于復雜的,則要分解難點,各個突破,如分成幾個層次、部分或步驟,一步一步掌握,化難為易;難點過于集中,教學時可以適當分散。
(3)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這是循序漸進應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符合學生認識規律,不可違反。無數實踐證明,教學不可“躐等”、“躍進”。如果不顧學生認識的循序性,一味搞突擊、求速成、跳躍前進,那必定是“欲速則不達”,以學生接受不了而失敗告終。如果采用循序漸進教學,學生的基礎打好了,認識能力提高了,學習進度就會加快,效率就會提高。
(4)將系統連貫性與靈活多樣性結合起來
教學是一種復雜的藝術。為了使學生掌握系統而精確的學科知識,教師必須認真備課,吃透教材的重點與難點,確定教學的具體目的與任務,寫好講授綱要,以便系統而有效地進行教學。但課堂情況復雜,充滿變數,若教師不顧實際情況的變化,死死抱住既定教案不放,機械死硬執行,則必將使課堂教學陷于被動、沉悶、低效的局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將教學的系統性、連續性與靈活性、多變性機智地結合起來。既掌握全班學生的情趣、欲求與動向,又始終注意知識的系統,并突出重點,著力完成教學的主要任務。
5.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長善救失,獲得最佳的發展。
我國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以發揮他們各自的專長。宋代朱熹把孔子這一經驗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這就是“因材施教”的來源。
學生的身心發展各有其特點,尤其在智力方面更具多樣性。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并闡明的“多元智能理論”,區分了8種智能,對認識兒童的天賦甚有幫助,也有力地說明了應當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因材施教。其實、許多科學天才、體育明星等有特殊稟賦和才能的人,早在少年兒童時期便已開始顯露,這是因材施教的依據與基礎。每個教師有責任去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因材施教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為國家更好地培養專門人才。
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1)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了解學生個別特點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礎。教師應當了解每個學生德、智、體、美以及綜合實踐能力等各方面發展的特點,包括各學科學習的情況與成績,有何興趣、愛好與擅長以及不足之處,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如對反應遲鈍的學生,要激勵他們積極進行思考,勇于回答問題和敢于進行爭辯;對能力較強而態度馬虎的學生,要給他們一點難度較大的作業,并嚴格要求他們注意精益求精;對語言表述缺乏條理的學生,要多讓他們在課堂上做復述和發言,以克服其不足;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專心的學生,要多暗示、提醒、提問,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對視、聽覺不好的學生,要照顧他們坐在比較適合的地方;對學習感到很輕松或很困難的學生,要區別對待,采取一些特殊措施。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現行的班級上課注重面向全體,往往大家齊步走而難于照顧到學生的特點,使許多學生的才能發展受到局限。而現代科技的發展,國際上各個領域的競爭加強,都要求學校教學應注意從小培養有特殊才能的人。故現代教學要重視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證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如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請有關學科的教師或校外專家進行特殊的指導和培養,讓他們參加一些有關的課外小組和校外活動、有關的競賽;在有條件的學校試行按能力分班或分組教學;開設一些選修課,以照顧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允許成績優異的學生跳級,使他們的才能與品行都能獲得充分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理論聯系實際是人類進行認識或學習應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教學應遵循的重要原則。我國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視知與行關系的研究,不過他們所講的知行側重在道德修養方面。在西方,古希臘智者派認為,沒有實踐的理論和沒有理論的實踐都沒有意義。裴斯泰洛齊很重視“知識與知識的應用”,他指出,“你要滿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須認識和思考,但是為了這個目的,你也必須(而且能夠)行動,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聯系著,假如一個停止了,另一個也隨之而停止”。烏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無根據的理論是一點用處沒有的……理論不能脫離實際,事實不能離開思想。”
毛澤東多次強調學以致用,尖銳地批評那些教條主義者是“古董鑒賞家”。這對教學有重要指導意義。由于學生學得的知識大多為書本知識、間接經驗,故教學更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才能解決好教學中的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講與練、學與用的關系,使學生學以致用。
移動端訪問: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7.1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