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第五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8-23
932

(2)現代社會教育現代教育是以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和機器大工業為標志的現代社會教育。近代工業革命興起,資本主義及其大工業生產代替了原來的工場手工業生產,生產力的發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能的生產工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方面,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與生產勞動17t益緊密聯系起來;另一方面,機器大工業生產為普通勞動人民提供了入學的機會。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領導階級。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權由勞動人民掌握,教育成為促進全體人民群眾發展的工具,是一種全民性的教育。社會主義學校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雖然資本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存在根本性上的差異,但與古代教育相比,在總體上,現代教育呈現 出一些全新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教育的生產性不斷增強,教育同生產勞動從分離走向結合。在現代社會,隨著機器大工業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從事生產的勞動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技術。這就決定了現代社會的學校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既要培養統治和管理人才,又要培養大量的勞動者;在教學內容上增加科學技術教育的分量,提高科學技術教育的地位,使之成為現代教育的中心;在教學方法上要采用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演示、實驗、實習等方法。這樣,學校教育日益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現代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逐步結合,促使現代教育成為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也成為科學知識再生產和發展科學技術的重要手段,對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和增強社會財富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現代教育具有明顯的生產性。現代教育的生產性和經濟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教育改革因此被看作是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條件。許多國家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種生產|生事業,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積極發展教育事業,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同時,許多國家的經驗也證明,優先發展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的有力保證。
②教育的日趨普及性和多樣性。現代社會和現代生產要求每一個勞動者都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掌握一定的技術和技能。現代教育的對象不再是某一階層的人,而是全體社會成員。隨著教育對象的不斷擴大,教育日益普及,同時也日趨多樣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代教育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次和領域,形成了一個復雜、龐大、開放的大系統。它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既包括基礎教育,也包括半日制教育、業余教育、函授教育等。
③教育的科學化水平日益提高。在教學內容上,自然科學知識的教學內容大大增加;在教育手段上,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
4.20世紀以后的教育
20世紀上半葉,世界出現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壘,電氣化革命在某些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兩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格局,民主化、工業現代化、國家主義成為世界上三股最強大的潮流。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在數量上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義務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職業教育受到普遍重視,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現出國家主義特征,平民教育運動、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展開。


第六,教育全球化。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科技的迅速發展,國際政治格局的調整,要求教育培養國際通用的人才。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建立國際學校,設立國際課程,旨在培養能在未來的國際事務中大顯身手的人才。
第七,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管理、教學和科研等領域廣泛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協作。
第八,教育具有科學性。同歷史以經驗指導教育相比,現代教育則注重科學指導,由此使得教育科學研究獲得重視。
移動端訪問:小學教育:第五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