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第二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8-08
820

3.教材
教材是根據學科課程系統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是知識授受活動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是音像制品。教科書是教材的主體,是學生獲取系統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教材的組織方法有邏輯式組織、心理式組織和折衷式組織三種形式。
教材的編排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種:
螺旋排列式是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簡、深淺、難易的不同程度,使一科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分層次地重復出現、逐步擴展、螺旋上升的排列方式。
直線排列式是對一科教材內容采取環環相扣、直線推進、不予重復的排列方式。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能避免不必要的前后重復,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解放后,我國數學教材基本上是直線式體系,但有些內容采取螺旋式。
過渡式排列方式是為跨人新學段和升入高年級的學生學好新知識、掌握新方法而適當提前安排有關奠基內容的編排方式。例如,原初中平面幾何的教學是從二年級第一學期開始,但因起始教材分量重,內容抽象,多數學生接受不了一開始就用形式邏輯的方法證明幾何定理。因此,新編平面幾何的起始教材按照過渡式排列方式,編寫得比較具體、形象,注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教會學生形式邏輯的思維方法,并提前在初一年級第二學期起步。
新課程將教材視為“跳板”而非“圣經”。新的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為教學活動預留了充分的空間,視教材為案例,開放教材,鼓勵教師充實并超越教材。教師將教材視為教學活動的“跳板”,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有力憑借。
(四)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是將編定好的課程付諸實施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目標的基本途徑。新課程提倡改善課程實施的過程,其主要觀點如下:
(1)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2)學生是學習的主人;(3)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4)加強師生相互交流和溝通。
(五)課程評價

(六)課程管理
目前,我國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明確了教育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職責。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狀★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三個階段
我國本次課程改革是與當前國際上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潮流同步的。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規劃階段
(1)調查研究(1996~1998年)
1996年7月開始,在深入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6所師范大學及中央教材所的課程專家,對l993年秋在全國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實施狀況進行了大規模的調研。
1997年底,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實施狀況調查報告》。調查發現,我國九年義務教育課程實施狀況確實存在一些有悖于素質教育要求、有悖于教育規律的問題。
1998年12月,國務院批轉發布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課程改革列入了教育部的議事日程。
(2)綱要擬訂(1999~2001年)
1999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全國范圍內的課程研究領域的專家(大學教育理論研究工作者、學科專家)、教研人員、中小學校長、教師以及部分關心課程改革的社會人士正式組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對新形勢下基礎教育課程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專題研究。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了“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要求。
(3)方案頒布(2001—2003年)
2001年1月開始,各課程標準研制組在形成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的基礎上,在教育界內部廣泛征求意見并召開了實驗教材出版工作會議,部署國家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工作。
2001年上半年,在各地自愿申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推薦的基礎上,確定了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8個市(縣或區)為首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國家級實驗區。
2.實驗與實施階段
(1)義務教育階段
2001年6月,教育部召開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會議,啟動了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在教育部的精心組織下,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實驗工作以分階段的方式逐步推進。
2004年9月,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全國起始年級啟用新課程的學生數達到同年級攀
2005年秋季,義務教育階段各起始年級原則上都將啟用新課程。
(2)普通高中階段
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于2004年秋季開始。在自愿申報的基礎上,教育部確定廣東、山東、海南、寧夏四省(區)為首批實驗省,率先開展新課程實驗工作。
2005年,江蘇省進入新課程實驗。
2006年秋季,又有福建、浙江、遼寧、安徽四省和天津市加入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行列。此后將以“穩步推進“為原則,逐步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實施。
3.評估與改進階段
(1)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三次調研
為了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進程中取得的進展和成效,剖析在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委托“新課程實施與實施過程評價”課題組先后于2001年12月、2003年12月和2004年12月對新課程試驗區進行了調研評估。前兩次以國家級實驗區為主,第三次以省一級實驗區,特別是農村地區實驗區為主。
(2)校本教研的提出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于2003年頒發《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本教研就是要改變教師的生活方式,還專業靈魂于教師;改變對教學研究的看法,使教師研究基于現場的真實問題;改變對教學研究制度的看法,從約束人走向解放人。
(3)高中實驗區調研報告
2004年9月13日至9月16日,基礎教育司組織有關專家組成四個調研小組分赴山東、廣東、海南和寧夏對高中新課程實驗準備及啟動情況進行了調研。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