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素質復習資料:1.1教育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9
647

(二)構建緊密與生活、生產實際和社會發展相聯系的學科內容體系
素質教育要通過學科教育來實現,首要取決于教學內容。構建緊密與生活、生產實際和社會發展相聯系的學科內容體系是最為迫切、最為關鍵的一件大事。
以往的教材、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過多地考慮了學科內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過分地追求學科體系的系統性和嚴謹性,而忽視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忽視了科學與人、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廣泛而又緊密的聯系。
針對以往教材內容的缺陷,新的國家課程改革意見就明確指出,2000-2010年,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論述為指導方針,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新課程內容體系著力強調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和文明衛生的習慣,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根據基礎教育的任務、教育基本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考慮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所需的基本素質,結合各門類課程特點,滲透對學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方面的要求。
例如,面對時代的發展及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小學數學教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數學教學內容相對陳舊、落后;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等學習方式的熏陶,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書本知識和運算、推理技能的關注較多,而對學生的態度、情感關注較少。因此,建立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數學課程內容體系,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新的國家數學課程改革意見中就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問。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充分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諸如儲蓄、債券、保險、股票、住房、旅游,乃至家庭開支等,數學在這些方面的應用必將成為公民的基本素質。
再有,自然科學學科與能源和交通、環境和保護、人口與優生優育、營養和健康、資源和生態平衡等諸多方面也都有著直接的關系,都是極其豐富的面向社會和生活的教學內容。
(三)全方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的良性循環
全方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的良性循環,這是人類進入21世紀后的新世紀教育對課堂教學提出的首要任務和核心課題。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沒有從根本上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不能真正讓所有學生參與教學,不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是影響教學質量較深層次問題的有力揭示。
但時至今日,一些學校和教師依然囿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束縛,嘴上喊著教育改革,加強素質教育,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仍然不能拋開以往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一味地以知識教育灌輸學,給學生加負,加壓,加班,加點,學生的書包沉重,心理負擔和壓力更沉重。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常常有些孩子行為逆反、心理壓抑,其結果導致教者失望、學者沮喪;也有一些孩子上進心很強,學習非常用功,整天“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除了書本還是書本,即使假日,也是閉門苦讀,學得很辛苦,可是其成績卻總是一般,有的甚至被同學嘲笑為“書呆子”,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離群索居。成了真的“書呆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科學地理解和掌握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也就無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在腦疲勞狀態下,大腦血管收縮,血液黏稠不暢。供氧不足,腦細胞活力下降。人會感到頭昏腦脹,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應遲鈍,思維等心智活動難以正常發揮,嚴重影響到智力潛能的開發。這樣的情況下迫使學生學習,只能事倍功半。又談何良性循環。更為嚴重的是,腦疲勞會誘發多種心理疾病,尤其是青少年,長期腦疲勞,導致失去自信,情緒低落,精神憂郁等心智障礙,嚴重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導致學生行為怪異、荒誕,甚至出現嚴重后果。這方面的事例早已屢見不鮮。
國內外的許多研究都贊成,幾乎所有的教學都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雖然我國的教學內容相對來說。偏深偏難偏多,但我國的教改實驗和教學實踐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的學生不僅能夠達到中小學課程的基本要求,而且還會學得很好,有些內容還可提前學,提前教。而目前在我國仍存在一定數量的所謂“差生困難生”,并不在于他們沒有這種潛能,而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參與教學的機會少,不能“平等地”像其他學生一樣同教師交往。據問卷調查發現,教師在課堂提問、答復、要求和評價這四種交往行為中,選擇交往對象時,均在成績的好壞、地位的高低、角色的不同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教師比較愿意與學生中的干部、地位高者、優等生交往。這種實際情況,只會使“差生”越來越差,造成惡性循環。另外,雖然“差生”在記憶、注意、問題解決、知識背景、認知能力等方面與中等生、優等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只要得到教師的有意關注和科學的教育。這種差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此外,學生的學習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情感過程、意志過程,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端正學習態度。形成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能力。
移動端訪問:小學綜合素質復習資料:1.1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