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素質復習資料4.3中國文學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23
683

第三節 中國文學
一、中國古代文學
(一)先秦文學
先秦文學是指從遠古時代到秦統-(前221年)以前的文學現象,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春秋末戰國時代)。在這-階段里產生了很多優秀作品,是中國文學的源頭。
1.《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大量運用了賦、比、興表現手法,開創了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2.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為歷史散文與諸子散文兩個部分。歷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并成熟起來的,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并繁榮起來的。歷史散文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第-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春秋》是我國第-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諸子散文是指春秋到戰國這-時期諸子百家闡述各自對自然、社會不同觀點和主張的哲理性著作。代表作有《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和《韓非子》。
《論語》與《墨子》
《論語》、《墨子》的文章多為語錄體或為簡明的議論短章。
《論語》是孔門后學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行事的-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著作。約成書于戰國初年,是儒家的-部重要經典,今存20篇。
《墨子》是墨子后學整理先師的言論、筆記而成,原書71篇,今存53篇。
《孟子》與《莊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合著,全書7篇,每篇分上下編。
《莊子》是莊子及其門人后學的著作。原書52篇。今存33篇。
《荀子》與《韓非子》
《荀子》和《韓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鴻篇巨制的專題論文,完善了論說文的體制。
《荀子》是戰國后期著名思想家荀況及其門徒所作的論文集,今存32篇,大部分為荀自著,少部分出于他的門徒。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創作的-部政治哲學文集,今存55篇,其中多為說理文,邏輯嚴密,分析透徹,條理分明,深刻明切,詞風犀利,風格峻峭。
3.屈原和楚辭
屈原(約前340~前277),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活在戰國中后期,曾在楚國內政、外交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后,他雖然遭讒去職,流放江湖,但仍然關心朝政,熱愛祖國。最后,毅然自沉汨羅江,以殉自己的理想。其作品主要有《離騷》《天問》《招魂》《九歌》《懷沙》《哀郢》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離騷》。
楚辭是在戰國后期,產生于我國南部楚國地方的-種新詩體。他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屈原。“楚辭”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開創的-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構思奇特,想象豐富,善于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法和神話故事表現思想感情,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其句子參差不齊,形式活潑自由,多用“兮”字,語句漫長流利,靈活多變,有停頓、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屈原開創的楚辭,文采華美,感情豐富,同《詩經》-起構成了整個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奏漢文學
秦漢文學是指秦統-中國(前221年)到東漢末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的文學。
秦王朝滅六國而-統天下。為鞏固其專制地位,焚書坑儒,結束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時期,在文學史上可傳的東西很少,大致只有《呂氏春秋》和《諫逐客書》。
《呂氏春秋》為秦丞相呂不韋門客集體所著,以儒學為中心兼收先秦各家學說,內容以政治為主,涉及廣泛,故-向被列為雜家。《諫逐客書》是秦丞相李斯為勸阻始皇驅逐非秦國人所作,文辭華麗,氣勢奔放,說理透徹,是傳誦的名作。
漢代是中國的封建盛世。漢初統治者以黃老思想治國,思想活躍,文化呈多元綜合形態,文學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從文體上看,漢代文學主要有賦、散文和詩歌。賦是漢代最盛行的文體,分騷賦、大賦和小賦。漢代散文主要有論說散文和史傳散文。前者是由先秦諸子發展來的。以漢初最發達,后者主要是在先秦歷史散文基礎上發展來的,出現了《史記》、《漢書》這樣的巨著,尤其是《史記》,開創了史傳文學的先河。
移動端訪問:小學綜合素質復習資料4.3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