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沖刺試題及答案四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9
1027

二、簡答題
1.【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小學課外活動的基本知識”。
【參考答案】
(1)思想教育活動
思想教育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時事政治教育、優(yōu)良傳統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文明禮貌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等。它一般是結合國家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和國內外大事件組織學生開展的各項活動,如英雄人物報告會、慰問革命前輩、祭掃烈士墓、瞻仰名人故居等。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的認識水平,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2)科學技術活動
學校可以根據實際的辦學條件和社會資源,舉辦各種科普知識講座、參觀科技展覽、組織各種科技小組活動,組織“小發(fā)明”、“小制作”活動等。這些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開發(fā)小學生的智力,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
(3)文藝活動
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文藝愛好和興趣,開展一些諸如文學寫作、朗誦、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刺繡和創(chuàng)作表演等活動。這些活動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特長,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有一定特長的人才。
(4)體育活動
為了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學校可以適當組織一些諸如各種球類、田徑、體操、武術、游泳、爬山、滑冰、棋類等方面的訓練和競賽活動。這樣的活動既可以發(fā)展學生的體育活動興趣,增強學生體質,又能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團結互助的品德,同時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發(fā)現和培養(yǎng)有體育特長的人才。
(5)社會公益活動
社會公益活動是學校組織的一種直接服務于社會公益事業(yè)的義務和志愿服務勞動,如綠化校園,擁軍優(yōu)屬,慰問、照顧孤寡老人、殘疾人,維護交通秩序,公共場所衛(wèi)生清掃等。這些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關心集體和他人以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品德,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
2.【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小學教師教學反思的基本類型”。
【參考答案】
(1)從教學進程來分,可分為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和教學后反思。
(2)從依據獲取信息的途徑來分,可分為通過學生視角的反思、通過教師自身的反思、通過同事或專家視角的反思、通過閱讀學習視角的反思和通過家長視角的反思等。
(3)從依據寫作方式來分,可分為教學案例、教學日記、教育自傳(傳記)、教學隨筆等。
3.【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小學生情感意志的發(fā)展特點與教育”。
【參考答案】情感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生的情感已經有了一定的發(fā)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都開始有所表現,但還只是初步的。小學生的情感表現一般是外在而且明顯的,他們的喜怒哀樂是鮮明的,直接表現在稚嫩的面孔上。小學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表情中發(fā)現他們的情感變化,無論是集體性的還是個別學生的情感變化,都對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同時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機會。要善于把握這樣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漸豐富、深刻和穩(wěn)定。
意志力是克服困難的能力。小學生在學習和集體活動中,意志力得到鍛煉和發(fā)展,但是小學生在克服困難過程中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制能力還比較弱,常有賴于教師和家長的提示,需要給他們以鼓勵和幫助,給他們提供鍛煉意志力的機會。小學教師從學生的意志水平出發(fā),逐步向學生提出克服困難的要求,既是完成學習任務的需要,又是培養(yǎng)意志品質的過程。現代教育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使未來社會的公民和專門人才都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在心理上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勇于面對困難。顯然,磨煉意志、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力,應從小學階段開始就列為重要的教育目標。
4.【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參考答案】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講授法主要是以語言的形式向學生傳授間接經驗,主要包括講述、講解、講演等形式。
(2)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和學生通過相互的交談來進行教學的方法。談話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也可幫助教師更加了解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
(3)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和教師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辨析是非真?zhèn)危箤W生獲得知識的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向學生展示實物或直觀教具、向學生作示范性的實驗,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5)練習法
練習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鞏固知識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三、材料分析題
1.【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小學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進行恰當評價”。
【參考答案】
(1)兩個教學過程顯示了問題對于探究活動的重要性。“教學一”雖然采集了土壤樣本,提供了學生研究的實物,而且似乎比學生自己采集的土壤更具有典型性,但是它缺少的恰恰是教學活動最重要的東西——學生的需要。學生只有極少的一些泥土,同時關于對土樣的研究有什么意義,學生并不知道。學生進行的是無問題學習。因此,學生只能隨教師而動,或是隨教材而動,活動的目的不明,動機不強。教學中雖然學生也在動手,也在觀察,但研究味太淡,能動性很弱,學習活動變得機械而無生氣了。“教學二”則非常關注學生頭腦中的問題,教師非常清楚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對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性。教師給了學生產生問題的時空條件——對真實的土壤世界的親密接觸。真切的感知產生真實的問題,形成真的探究動機。更值得注意的是劉老師沒有像我們經常看到的那樣,把學生的問題置于一旁,請學生研究教材中或老師提出的問題。針對黑板上的許多問題,老師與學生一起整理討論,在分析的基礎上,共同確定了可以在課堂上研究的、對于進一步認識土壤又有價值的問題,實現了學生的研究活動與其問題和需要基本一致,使研究活動進入學生的真實世界。
(2)科學課不只是在教室、實驗室里,教室外有廣闊的科學探究天地。兩節(jié)課都有土壤實物樣本,但“教學一”學生眼里的樣本只是樣本而已;而“教學二”中學生透過樣本,可以看到真實的土壤世界。室外考察中,學生在掘、看、摸、聞中,對不同的土壤進行比較,全身心地感受土壤的生命信息,使得原本再熟悉不過的事物突然間變得陌生起來。于是一個個意外的發(fā)現被記錄下來,一個個不解的疑問產生了。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在更廣闊的生活背景中展開。
(3)情感體驗是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必要因素,應當融會在活動過程中。“教學二”與傳統常識教學的不同之處是,整個研究活動需要經歷一個多月的時間。獲得有關土壤的一些知識,學習科學探究的能力和方法,并不是教學的全部。讓學生親身投入土壤的研究活動,讓他們親近科學、體驗科學、體驗一份獨特的感受,這更有意義。而“教學一”顯然缺少這種體驗。學習活動中,學生缺少真實感受,缺少了解土壤、研究土壤的欲望,感情投入極少,幾乎是一系列純認知活動。這種學習活動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是大打折扣的。
2.【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教學片段進行評價”。
【參考答案】面對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時應充分考慮到他們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這位老師用律動式的“摸耳、眨眼、揮手、搖腦袋”,使學生置身于輕松的氛圍之中,用學生熟知的“手”展開教學,無論組織教學,還是復習舊知識都是讓學生在游戲玩樂中進行,體現了“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思想。同時,通過兩個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樣教學,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移動端訪問:全國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沖刺試題及答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