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3.3教學原則和方法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4
645

第三節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一、中學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中學教學過程首先要求師生要明確中學教學的總目標以及每一項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從而使教學活動促進每一個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發展。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一切教學措施都要服從并服務于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要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采取多種方式把教學目標內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二)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中要把書本知識與實際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中去理解知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學中要聯系社會生活的實際、聯系學生自身發展的實際,只有讓學生把知識的講授與生動的實踐相結合,把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相結合,才能解決好教學中的問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動腦與動手的關系。一方面,教師要切實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另一方面,教學要聯系實際,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際,進而發展學生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直觀性與發展理論思維結合的原則
這個教學原則反映了中學生認識活動中感知與理解、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關系。一方面,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實物、模型和語言等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從而為學生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知能力創造良好的感性條件。另一方面,中學生正處于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發展學生的理論思維、抽象思維能力。
(四)啟發性原則
教學的啟發性原則是根據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的主體性相統一的規律提出來的。教學活動要靠教師的啟發誘導,使學生處于積極的狀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五)循序漸進原則
教學要按照學科基礎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智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向前發展過程。循序漸進原則反映了科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和學生智力發展的規律。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就應當按照學科知識的系統性進行教學,注意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按照學生認識活動的順序進行教學,由淺入深、由簡到繁。
(六)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
中學生個體之間往往存在著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因此教師的教學要處理好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一的學習要求,促進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采取多種不同的教學措施,使學生的才能和個性得到健康發展。貫徹這一原則,教師首先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能力水平,然后堅持集體教學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3.3教學原則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