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1.5教育目的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4
810

二、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一)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屬于意識范疇,它的形式是主觀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現實的社會根
源,它的內容是客觀的。教育目的是來自客觀世界,來自現實社會。社會系統的各種因素都對教育目的發生影響,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結成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教育目的產生和變化的現實基礎。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產力制約的。在社會發展中,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從而也是制約教育目的的最終決定因素。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產關系和以這種生產關系為基礎的政治觀點、政治設施的制約。在階級社會里,教育目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我們肯定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并不意味著在提出教育目的時無需考慮受教育者的特點。事實上,對受教育者的特點的認識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條件。
(二)不同價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觀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即對教育目的的價值性進行選擇時所具有的傾向性。人們對教育活動的價值選擇,歷來有不同的見解和主張。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問題是教育理論中最為重要的領域。因為價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規范著教育活動的目的,引導著教育活動目的考慮和選擇的方向。教育目的觀可分為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文化本位論、生活本位論等幾種類型。
1.個人本位論
個人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從個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根據人的本性的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它認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個人價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諧發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發展。
2.社會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強調人是社會的產物,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張培養社會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會的知識和規范。
3.文化本位論
文化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強調教育目的應圍繞文化這一范疇來進行,用文化來統籌教育、社會、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其最終目的在于喚醒人們的意識,使其具有自動追求理想價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創造,發展與形成新的文化。
4.生活本位論
生活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認為教育要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或認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其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學會怎樣生活。
(三)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思想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考察社會物質生產與人的全面發展關系時所提出的關于人的發展問題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人的發展是與社會生產發展相一致的。舊式勞動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發展,而大工業機器生產要求人的全面發展,并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人的全面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
(1)指人的物質生產、生活本身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發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發展;
(4)指人的自由發展。
2.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對我國教育目的確定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確立了科學的人的發展觀,指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必然,對我國的教育目的的確定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方面為我們科學地認識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論指導。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亞里士多德、夸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等都曾提出過應使人的體力、智力和道德等各方面和諧發展的問題。但是他們的論述都是脫離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只是從“神的意志”或“人的本性”出發來說明和解釋人的發展。到了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等人也提出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沒有從根本上說清人的發展與社會物質生產、生活條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為考察和說明人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科學的方法論。它要求在規定人的發展的同時,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人的發展“既和他們生產什么相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相一致”、“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用這種科學的人的發展觀作指導,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人的發展的社會必要性和社會制約性,在確立和實現教育目的中把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為社會主義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從社會生產的發展,特別是社會大工業生產發展對人的影響中,看到了“承認勞動的變換,從而承認工人盡可能多方面的發展是社會生產的普遍規律”,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必然性,有助于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堅持全面發展的方向,豐富培養人的素質,更好地推動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1.5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