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1.2教育與社會發展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6-14
642

第二節 教育與社會發展
一、教育與社會經濟
(一)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直接受制于經濟的發展。經濟對教育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目的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人也可以從事生產勞動。那時的學校教育主要反映統治階級的政治要求,其任務是培養統治階級的官吏和知識分子。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還不明顯。
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使勞動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如果勞動者不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就不能從事生產。學校開始把培養勞動后備力量作為自己的任務和目標。
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以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并提出實施素質教育,這也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性質和目的,從根本上說,要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反映經濟發展的新要求。2.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更表現在為教育提供物質基礎方面。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教育發展之所以緩慢,是因為較低的生產力水平不可能為教育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則是資本主義社會教育大發展的物質基礎。
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所提供的教學手段和相應的組織形式。在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的古代社會,教學形式是個別面授,教學形式也很簡單,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班級授課制應運而生,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方法也出現了演示、實驗、實習等多種形式。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教學提供了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脽?、投影儀、電影、錄音、錄像等現代化視聽設備和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實驗設備不斷進入教學領域;電子計算機、人造衛星也已應用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高速信息公路的開通,將進一步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促進教育的發展。
3.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結構
生產實踐是科學知識積累和發展的基礎。教學內容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生產實踐。生產的發展必然引起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必然引起課程設置及內容的發展變化。
古代學校的課程設置,門類不多,一般僅有哲學、政治、道德和宗教等人文科學,以及文字、語言等工具課程,與生產直接聯系的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課程幾乎沒有,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生產技術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知識形態。
在機器大生產條件下,勞動者需要接受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的訓練,學校課程設置和內容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
到了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一步獲得了提高。原來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已不能適應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于是各國開始進行課程改革,更新教學內容。這一切都反映了當代經濟發展的要求。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1.2教育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