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6.1心理健康概述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19
615

(二)抑郁癥
1.含義
抑郁癥是以持久性的情緒低落為特征的神經癥。
2.癥狀表現
一是情緒消極、悲傷、頹廢、淡漠,失去滿足感和生活的樂趣。二是消極的認識傾向,低自尊、無能感,從消極方面看事物,好責難自己,對未來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動機缺失、被動,缺少熱情。四是軀體上疲勞、失眠、食欲不振等。
3.產生原因
抑郁癥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
4.矯正方法
首先要注意給當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勵;以堅定而溫和的態度激勵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積極行動起來,從活動中體驗到成功與人際交往的樂趣。也可采用
認知行為療法,改變學生以習慣的自貶性的思維方式和不適當的成敗歸因模式,發展對自己、對未來的更為積極的看法。服用抗抑郁藥物可以緩解癥狀。
(三)強迫癥
1.含義
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就會感到極端焦慮。
2.原因
(1)有人認為,強迫觀念與強追動作是我們無意識地防止具有威脅性的沖動進入意識的一種替代方式。
(2)強迫癥與一個人的人格特點有關,有些強迫癥患者人格上有這樣一些特征:主觀任意性;過分愛干凈,過分謹慎,注意瑣事;拘泥于細節,生活習慣刻板,往往有強烈的道德觀念。
(3)成人禁止子女表達負面的情感也是強迫癥產生的一個原因。
3.矯正方法
(1)日本的森田療法,強調當事人力圖控制強迫癥狀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所導致的對癥狀出現的專注和預期,對強迫癥狀起維持和增強作用。
(2)另一種有效的方法是“暴露與阻止反應”。
(四)恐懼癥
1.含義
恐懼癥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恐懼癥可分為單純恐懼癥(對一件具體的東西、動作或情境的恐懼)、廣場恐懼癥(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蕩蕩的街道)和社交恐懼癥。
2.中學生社交恐懼癥癥狀表現
害怕在社交場合講話(在會場上講演、在公共場合進餐時交談),擔心自己會因雙手發抖、臉紅、聲音發顫、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慮,覺得自己說話不自然,因而不敢抬頭,不敢正視對方眼睛。
3.原因
精神分析派觀點認為,恐懼是焦慮的移置,即個人將焦慮轉移到不太危險的事物之上,從而避免了對焦慮來源的憂慮。行為主義觀點認為,恐懼是學習得來的,或
者由直接經驗中學習得來或者由觀察學習得來或者由信號學習得來。認知派心理學家則認為,恐懼癥源于個人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險作了不現實的評估。
4.矯正方法
系統脫敏法是治療恐懼癥的常用方法。想幫助學生克服學校恐懼癥,父母要有毅力和耐心,要堅決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學校,習慣學校生活。另外,改善班級牛人際關系,營造寬松、自由的學校氛圍。適當減輕學習壓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對于克服學校恐懼癥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五)網絡成癮
1.含義
網絡成癮,又稱網絡成癮綜合征,臨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對互聯網絡過度依賴而導致的一種心理異常癥狀以及伴隨的一種生理性小造。
2.癥狀表現
網絡成癮表現為對使用網絡產生強烈欲望,突然停止或減少使用時出現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
3.原因
網絡成癮的原因很復雜,是成癮個體、網絡環境和外部環境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網絡成癮既取決于青少年自身成癮的易感性特征,又取決于網絡自身能夠提供什么和現實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前者是成癮的內部原因,后者是成癮的外部原因。
4.矯正方法
針對網絡成癮,當事人可采用行為療法,通過控制上網時間和次數,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教師可以采用認知療法,針對網絡成癮問題本身及背后的問題,如學業
不良、自卑心理、人際交往障礙等,與當事人進行談話溝通,探討如何正確使用互聯網,以及網絡成癮的危害。另外,由家庭功能失調造成的網絡成癮,還可以通過
調整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矯正網絡成癮提供條件。
移動端訪問: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6.1心理健康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