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素質熱門考點4.1教師的歷史與傳統文化素養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0-13
932

(四)現代文明
1.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1949年一1956年)
(1)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2)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到1953年夏,美國干涉朝鮮內政。并把戰火燃燒到中朝邊境。為了保家衛國,中國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1953年7月,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3)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準并轉發了《為動員一切力量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關于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標志著總路線的最終形成。
(4)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還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這部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5)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從1953年起,我國全面展開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我國主要的所有制形式。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6)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根本轉變,因而成為開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7)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這種建立生產責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隨后,農村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8)《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決議》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正確道路,進一步指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工作繼續前進的方向。
(9)香港、澳門回歸
1984年12月,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宣布,中國政府決定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87年4月,中葡雙方在北京簽署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主權。
(10)黨的會議
①中共十二大與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
1982年9月十二大:提出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要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②中共十三大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及黨的基本路線
1987年10月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展開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指出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并以此為立論基礎,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改革、建設的基本綱領,初步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③中共十四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10月十四大: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④中共十五大與鄧小平理論
1997年十五大:明確跨世紀發展的奮斗目標和任務: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⑤中共十六大與“三個代表”理論
2002年11月十六大提出三大任務: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十六大的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⑥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與科學發展觀
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內涵,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新認識。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