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半年教師資格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3-20
650

參考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B
2、B
3、D
4、A
5、C
6、A
7、D
8、C
9、B
10、A
二、簡答題
11、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闡明人怎樣在社會環境中學習,從而形成和發展他的個性的理論。社會學習是個體為滿足社會需要而掌握社會知識、經驗和發展的過程。該理論主要提出兩個要點:
一是交互決定觀。他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是相互影響、彼此聯系的。三者影響力的大小取決于當時的環境和行為性質。
二是觀察學習。這是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觀察學習是指人通過觀察他人(榜樣)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在觀察學習中,觀察學習的對象稱為榜樣或示范者。班杜拉將觀察學習分為直接的觀察學習、抽象性觀察學習和創造性觀察學習。并將觀察學習的過程分為四個具體過程:(1)注意過程;(2)保持過程;(3)復制過程;(4)動機過程。
12、角色游戲是幼兒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種游戲。教師對于角色游戲的觀察是多維度的,不同年齡班,角色游戲觀察的觀察要點和目的也不一樣,具體表現為:
(1)大班觀察要點:游戲主題能否主動反映生活經驗和人際關系,合理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計劃游戲,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提高。
目的:培養兒童的獨立性,鼓勵兒童在游戲中的創造性。通過講評讓兒童相互學習,拓展思路,不斷提高角色游戲水平。這也是角色游戲的高級水平。
(2)中班觀察要點:游戲主題是否穩定,有沒有與別人交往的愿望,是否具備交往的技能,發生糾紛的情節和原因。
目的:指導兒童學會并掌握交往技能和規范,促進兒童與同伴的交往,在游戲中解決簡單的問題,引導幼兒分享游戲經驗。這是角色游戲的中級水平。
(3)小班觀察要點:游戲內容是否重復操作、擺弄玩具、主題單一、情節簡單。
目的:注意規則意識的培養,讓兒童在游戲中學會獨立。這是角色游戲的初級水平。
三、論述題
13、(1)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身心發展會發生變化:學前兒童身心發展是一個不斷矛盾統一、變化發展的過程。
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習階段會發生變化:雖然同屬于基礎教育,但這兩個階段在教育任務、內容、形式、方法、作息制度及常規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過渡適應的過程。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銜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響兒童入學后的適應和今后的健康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幼兒園和小學的心里發展會發生變化:兒童在認知、情緒情感、社會行為等方面都會出現較大的變化,所以就需要一個過渡。
因此,幼兒園應該為幼兒入學做準備,以實現幼小銜接的平衡過渡。
(2)加強兒童入小學適應所具備的素質培養,培養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發展人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發展動作等。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態度積極,激發幼兒對活動參與的欲望和興趣,給他們提供自己選擇、自己計劃、自己決定的機會和條件,鼓勵他們去探索嘗試,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幼兒獨立性。整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具和生活用品、自己穿脫衣服、按時喝水、獨自上廁所等。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幼兒在新的人際環境中,可以主動與同伴交往,友好相處。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在大班階段,可以開展規則游戲活動或其他活動,幼兒知道生活、學習、游戲都是有規則的;如果不遵守這樣的規則會有什么后果,有意識發展他們自我控制能力,縮短入學后適應小學規則的時間。發展動作,增強體質。小學的學習活動較之游戲互動顯得枯燥,兒童入學后腦力活動增多,書寫任務較多,學習壓力增大。因此,兒童應具有健康的身體、強壯的體魄,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強的手眼協調能力和運動能力。
做好兒童入學前的準備工作,縮小與小學差異程度的工作,如調整每日的作息制度,改變活動時環境的布置。開展適應小學的教育活動,進行進入小學適應性方面的教育,帶領兒童參觀小學,開展聯誼活動。舉行隆重的畢業典禮。
四、材料解析題
14、(1)莉莉的行為表明她正處在思維發展的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根據皮亞杰的研究成果,表現為思維具有不守恒性、具體形象性、刻板性和泛靈性;以自我為中心,只能從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不守恒性表現為兩排相同數量的扣子,更改了排列方法,孩子會認為數量也發生了更改;具體形象性表現為孩子知道2個蘋果加3個蘋果是5個蘋果,但不知道2+3=5,思維需要具體事物給予支持;刻板性表現為孩子知道2+3=5,但不知道3+2等于幾;泛靈性表現在孩子認為娃娃、椅子都和她一樣是有生命有思維的;自我為中心只能從一個角度思考問題,表現在孩子認為月亮是跟著他在運動的。
(2)這種思維特征對幼兒園教師的保教活動的啟示為:
首先,要通過各種活動豐富幼兒的表象,在教學活動中應重視幼兒在各種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感性經驗,使幼兒能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其次,幼兒園開展的活動要堅持直觀性原則,在為幼兒提供活動時要盡可能具體、形象、直觀化,重視教具的形象、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