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命題預測試卷及答案四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08
448

三、論述題
1.【答案要點】學前教育的基本屬性決定學前教育發展變化的內在要求。基礎性,要求學前教育必須普及、普惠;公益性,要求學前教育必須公共、公平;保教性,要求學前教育必須專業、全面、優質。
(1)普及性——解決“人人都要接受”的問題。大力推進普及學前教育,已成為當前國際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行動。不管從個人,還是社會,抑或國家的角度,都必須引導和力推學前適齡的新一代公民接受這一階段的教育。
(2)普惠性——解決“人人都能接受”的問題。普及與普惠是相輔相成的,要普及就必須普惠,只有普惠才能普及。
(3)公共性一解決“人人都要供給”的問題。其“公共性”要求學前教育必須由政府來負責,圍繞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統一規劃、投入、管理、監督,構建完整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服務。
(4)公平性一解決“人人平等供給”的問題。公共資源歸屬社會成員所共有,它客觀上要求資源平等地向每一位社會成員供給,保證社會成員平等享有資源的基本權利,尤其是作為人生破蒙的學前教育資源,更加強烈地要求平等的供給,讓幼兒擁有平等的起點。
(5)專業性——解決“專”的問題。學前教育必須配備專業性強的工作隊伍,包括專業的管理隊伍,專門的研究人員,專任的教師,專職的保育員,促進學前教育的專業化、科學化發展。(6)全面性——解決“全”的問題。時代要求高素質公民應該是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個體,學前教育必須為完成這個培養任務打好開端的基礎,保證受教育者體魄、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諸方面全面發展。
(7)優質性——解決“好”的問題。保障適齡兒童接受有質量的學前教育是學前教育保教性的內在要求。
2.【答案要點】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開創了西方現代兒童觀的發展道路。他極力反對束縛兒童自由、扼殺兒童天性,認為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兒童有兒童的地位。盧梭強調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來代替他們的,或強加于他們,那是最愚蠢的做法。盧梭極力推崇兒童的天性和尊重兒童的主觀能動性,他主張:“先讓他們性格的種子自由自在地表現出來,不要對它有任何束縛,以便在他們還不知道裝佯的年歲時,辨別他們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產生的,哪些是由心想出來的。”這樣,在清楚地了解兒童真實情況后,才能更好地順其天性地培養他。
同時,對于天性中的消極方面,盧梭認為要趁他們性情柔和易導的時候來消除,“除了在他一生當中危害最輕的時候就拋掉它們外,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呢”就體現了他的這種主張。
他借性善論而力倡解放人性和革新教育,使人成為文明的犧牲品,提倡順其天性的自然教育。一方面,他認為人的天性發展是有秩序的,教育必須適應不同時期兒童的發育水平。他曾根據兒童的發育把未成年期劃分為四個階段,并根據其發育水平而安排了教育重點,如嬰兒期,0~2歲,教育以身體養護和鍛煉為主;兒童期,3~12歲,教育重點以感覺教育為主,不宜進行理性教育;青春期,13~15歲,理性和知識教育時期;青年期,16~20歲,此時期以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性教育為主。另一方面,他認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個別差異特點,“每一個人的心靈有它自己的形式”,正因為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因而教育“必須按他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這種形式而不能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對他花費的苦心取得成效”。盧梭的兒童觀及自然教育思想對后來兒童教育理論和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材料分析題
【答案要點】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兒的情緒是伴隨著人們的需要是否滿足而產生的體驗,它能激勵人的行為,改變人的活動效率,對行為起著重要的動機作用。情緒動機作用有正反兩個方面,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活動效率,起正向的推動作用,消極的情緒則會降低活動效率,甚至引發不良行為,起著反向的推動作用。由于父母和保姆的教養態度不同,淵淵在保姆處“一切由著他”的行為在父母處受阻,使他產生了一種焦慮感。淵淵就是希望通過吮吸手指來安慰自己,從而減輕緊張的心情。孩子吮吸手指,它會成為阻礙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障礙,因此,必須引起家長和老師們的足夠重視。
矯治策略:
(1)應該創設溫馨輕松的環境,緩解孩子的緊張壓力。教師和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要尋找引起孩子緊張的環境并及時消除,創設一種洋溢著溫馨氣氛的環境,讓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緒,這是幫助孩子克服吮吸手指壞習慣的關鍵一步。
(2)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無事做的時候,最容易不知不覺地吮吸手指,因此,要豐富孩子的生活,轉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幼兒園,鼓勵淵淵多與小朋友一起玩耍,體會集體游戲給他帶來的快樂。
(3)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三歲的孩子已萌發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通過故事、圖片等形式告訴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衛生的,讓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當孩子稍有進步時,父母和老師要及時肯定他、鼓勵他,以增強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采取孩子能接受的干預手段。在家里或幼兒園入睡前,可以為他設計好“放手的位置”,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自然而然地不去吮吸手指了。另外,還可以為他準備創可貼,貼在他的小手上,并告訴他,小手受傷了,需要它來幫助他治病,當他覺得難受時,就鼓勵他,小手需要保護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用親切的方式影響和感染孩子,對淵淵的吮吸習慣也會起到很好的矯治作用。
五、活動設計題
【設計案例】《我愛我家》
活動目標:
1.樂于大膽地與同伴說說愛家的理由,分享家庭的快樂。
2.進一步感受家的溫暖,產生愛家的情感。
活動準備:
課件《家是什么》;鋼琴曲音樂《我愛我家》;搜集相關資料。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家”,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家。
教師:“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你喜歡自己的家嗎?”幼兒回答。“你最喜歡家里的什么”請幼兒回答,教師注意讓幼兒充分地講述。
教師小結:有的小朋友愛家里的某一個房間、有的愛某一物品、有的愛某一寵物、有的愛某一親人……“小朋友都愛自己的家”,教師出示字“我愛我家”,領幼兒讀一遍。
2.出示課件,教師配樂讀詩歌《家是什么》。
教師邊演示課件邊朗誦:家是什么——小兔子說家是溫暖的地方,小老鼠說家是安全的地方,小鳥說家是幸福的地方,小朋友說家是媽媽溫暖的手、是爸爸寬闊的肩膀。
教師提問:“你聽到了什么?你有問題想問嗎?”幼兒回答。
教師講解為什么說家是媽媽溫暖的手、是爸爸寬闊的肩膀。
再次朗誦詩歌。
3.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家是什么。
幼兒自由思考,教師請幼兒輪流回答(家是××),教師用一句話講解幼兒所說的話的寓意。
教師小結:爸爸媽媽愛寶寶,寶寶也愛爸爸媽媽。
4.請聽一首爸爸、媽媽、寶寶一起唱的特別好聽的歌《我愛我家》。
活動延伸:
為家人說一句話或給一個擁抱,讓家長感受到對他們的愛。
移動端訪問:全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命題預測試卷及答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