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03-18
425

18. 曉東在解決了困擾了他許久的數學難題后出現的喜悅感屬于( )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效能感
答: B
19. 曉穎以為做事應該盡善盡美,絕不允許任何差錯,因而平時稍有失誤就極為焦慮,張老師通過改變認知偏差來幫助她克服這種焦慮,這種心理疏導( )
A. 強化法
B. 系統脫敏法
C. 消退法
D. 合理情緒理療法
答:D
20. 劉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網絡語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絕網絡語言”的認識,共同提出相應的具體要求并被全班同學所認可,這種品德培養方法是( )
A. 有效說服
B. 樹立榜樣
C. 群體約定
D. 價值辨析
答:C
21. 小田熱爰學習,關心同學,助人為樂,組織班級同學認真學習,她的這些品質屬于性格里面的哪種特征? ( )
A. 態度特征
B. 理智特征
C. 意志特征
D. 情緒特征
答:A
二、辨析題(每題8,共32分)
22. 德育就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肓。
答:錯誤。德育指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動。包括四個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題目對德育的理解過于片面,因而是錯誤的。
23. 直觀教學是手段,也是目的。
答:錯誤。直觀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運用多種直觀手段,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因此它只是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手段,或者說是一種教學原則。
24. 注意轉移即注意分散
答:錯誤: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有意識地、主動地把注意從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上。而注意的分散是由于個體勞累或其他因素,導致的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現象,是被動而消極的。
25. 非正式群體在班級管理中只有消極作用
答:錯誤。班級非正式群體是學生在活動中自發形成的,未經任何權力機構承認或批準而形成的群體;非正式群體的作用:滿足學生正常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人格的獨立和發展;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非正式群體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三、簡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
26. 簡述學校教學活動的基本環節
答:(1)備課;(2)上課;(3)作業布置與批改;(4)課外輔導;(5)學業成績的檢査與評定。
27. 簡述德肓過程的基本規律
答:(1)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2)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過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統一的過程。學生的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的動力。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的過程。活動和交往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德育活動與交往是一種教育性的活動與交往。
(4)德育過程是長期、反復、不斷前進的過程。
28. 簡述激發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
答:
(1) 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 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 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29. 簡述教師教學能力的結構
答:教師的能力結構是指教師勝任教育教學工作所需要具備的各種能力。主要包括下列幾方面。
(1)教師的一般綜合能力。教師的一般綜合能力主要指教師具備廣泛的基礎知識;良好的人品;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興趣愛好。
(2)教師的學科專業能力。教師的學科專業能力要求教師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該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相關的知識;了解學科發展的歷史和趨勢;形成學科的思維方式。
(3)教師的教育專業能力。教師的教育專業能力包括基本的教育科學知識;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較高的教師專業能力。
四、分析題(每題18分,共36分)
30. 尼克?胡哲天生沒有四肢,并且很自卑和孤獨,但在老師和父母的指導下,有了很大的成就。
問:請結合材料分析影響人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18分)
答:(1)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概括起來有遺傳、環境、學校教育及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2)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但遺傳素質僅為人的發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決定人的發展。尼克雖然沒有手腳,但他的五官是正常的,并且具有大腦,這為他能夠正常接受教肓提供了可能性。
(3)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環境在為人的發展中提供了現實條件,人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環境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對象,手段和機會。但不能決定人的發展。尼克的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都非常好,這為他能夠取得成就提供了現實條件。
(4)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起主導與促進作用,因為學校教育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學校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和系統性;第二,學校教育由專業教師來施教;第三,基礎教育處在人的身心發展的關鍵年齡階段。但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也不能起決定作用。
(5)人的主觀能動性指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和能動作用。人的發展內因和外因的關系包括:第一,主觀能動性是人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人發展的內因,環境和教育是人發展的外因;第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第三,在教育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1. 材料
學生A: 學習英語語法對以后學習英語幫助很大
學生B:平面幾何學的好,學習立體幾何就簡單了,知識之間有很大聯系
學生A:不光知識這樣,琴也是,會彈電子琴,鋼琴也學得快
學生B:可有時候也不一樣,會騎自行反而影響騎三輪車。
學生A: 有意思,很奇妙。
(1)請分析材料中兩位同學談話用到的學習原理。(10分)
(2)教師應該如何利用這一原理促進學生的學習。(8分)
答:(1)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根據是遷移的性質可以把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
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叫正遷移,即兩種學習之間相互促進。例如學習語法后對學習英語幫助很大;學習平面幾何后對立體幾何有幫助; 會彈電子琴就比較好學鋼琴。
一種學習對另-種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叫負遷移,也就是兩種學習之間相互干擾。例如會騎自行反而影響騎三輪車。
(2)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賴于教學,促進遷移的有效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精選教材。根據同化理論,認知結構中是否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利用,是決定新的學習與保持的重要因素。為了促進遷移,教師應選擇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兼顧學科自身的性質和學生的知識水平、智力狀況及年齡特征和教學的循序漸進。
第二,合理編排教學內容,促進遷移。結構化:教材內容的各構成要素具有科學的、合理的邏輯聯系,能體現事物的各種內在關系。一體化:教材的各構成要素能整合為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網絡化:網絡化是一體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間上下左右、縱橫交叉聯系要溝通、要突出各種基本經驗的聯結點、聯結線,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學習中存在的斷裂帶及斷裂點,也有助于預測以后學習的發展帶、發展點,為遷移的產生提供直接的支撐。
第三,合理安排教學程序。
1)依據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教學安排應符合從一般到個別、從整體列細節的順序,即漸近分化原則。
2)依據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概念之間、原理之間、知識的前后連貫與單元縱橫之間應體現出內在的關系和聯系。
3)依據學生學習的特點,教材組織應由淺人深,由易到難,從已知到未知。
第四,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教師要善于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同時要讓學生不斷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鼓勵同學之間開展學習方法和經驗的交流等來促進學習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