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綜合素質》命題預測卷及答案五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12-21
450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9小題,每小題2分,共5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 )是師德的靈魂。
A.加強修養
B.關愛學生
C.加強反思
D.提高業務水平
2.《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 )。
A.學費
B.雜費
C.學費、雜費
D.學費、雜費、住宿費
3.有的學校在學生手冊中規定:禁止男女生之間互訪宿舍。此規定從法學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釋為:男女生不得無故進入異性宿舍。這一解釋屬于( )。
A.目的解釋
B.文法解釋
C.歷史解釋
D.語法解釋
4.學校為學生接受、掌握、消化知識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是學生最終實現對知識深刻內化的重要環境。
A.自然
B.教室
C.家庭
D.社會
5.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很多孩子對父母的教誨聽不進或當作“耳邊風”,家長感到家庭教育力不從心。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 )。
A.要求家長克服困難,嚴格要求學生
B.獨立進行對學生的教育工作
C.尊重家長,樹立家長的威信,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D.在學生面前嘲笑這些家長
6.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過( )體現出來的。
A.課程目標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標
D.培養目標
7.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可以理解為( )。
A.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B.自己做好了,學生自然會學好
C.不用對學生做出要求
D.教育學生走路時的身體姿勢要端正
8.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是( )。
A.鄧小平教育理論
B.教育理論發展
C.可持續發展戰略
D.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9.“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負責組織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科學的方法,獲得良好的發展”,這句話的意思是( )。
A.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
B.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
C.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
D.在學生發展的過程中,教師不起作用
10.王某擔任某校英語教師期間通過了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學校以王某服務期未滿、學校英語教師不足為由不予批準王某在職學習。王某欲以剝奪其參加進修權利為由提出申訴,受理申訴的機構應當是( )。
A.當地縣教育局
B.當地縣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廳
11.在“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的評選中,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 )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A.茍慧生
B.常香玉
C.王漢倫
D.閻立品
1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馮夢龍編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話本”,也有不少明人的“擬話本”
B.冰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笑》《往事》《寄小讀者》等作品,被認為是當時具有典范意義的“美文”
C.新詩是現代詩歌的主流,而反映現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舊體詩,也被認為是現代詩歌
D.法國的莫泊桑和俄國的契訶夫是歐洲文學史上少數幾個只寫短篇小說的杰出作家
13.《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它的編纂體例是( )。
A.國別體
B.編年體
C.紀傳體
D.紀事本末體
14.“博士”作為官名最早出現在( )朝。
A.秦
B.漢
C.唐
D.宋
15.中國象棋是一種古老的智力游戲,是中國人智慧的體現。以下說法符合史實的是( )。
A.“火”旁的“炮”最早始于宋代
B.“相”退出歷史舞臺始于朱元璋
C.“楚河、漢界”源于春秋戰國的歷史
D.“圍魏救趙”的象棋戰術源于春秋史
16.下列詩句與中國和西域的物質文明交流無關的一組是( )。
A.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B.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C.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人漢家
D.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17.《沂蒙山小調》的旋律來自花鼓調《十二月調》,曾被填上《打黃河會》的歌詞,這首新民歌被稱為“小調”,但帶有明顯的( )風格。
A.山歌
B.童謠
C.民謠
D.信天游
18.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標志性事件是( )。
A.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
B.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盧溝橋事變
C.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襲珍珠港
D.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襲蘇聯
19.司母戊方鼎發現于河南( ),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青銅器。
A.信陽
B.洛陽
C.商丘
D.安陽
20.我們仍在使用的以七天為一個星期的制度起源于(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西亞
D.古代中國
21.以下園林中不屬于皇家園林的是( )。
A.承德避暑山莊
B.頤和園
C.圓明園
D.拙政園
22.中國詠花詩詞的歷史認識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它通過人們對花的審美態度和欣賞情調,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種種處境和對生活的理解。我們在閱讀鑒賞詠花詩詞的同時,考慮歷代詩人、詞人的不同創作心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藝術境界,是很有趣味的,這對我們的鑒賞活動也頗為有益。根據這段文字,“趣味”是指( )。
A.人們閱讀鑒賞詠花詩詞是一種饒有興趣的事
B.人們閱讀鑒賞詠花詩詞,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況
C.人們閱讀鑒賞詠花詩詞時產生的藝術審美情趣
D.詠花詩詞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審美價值
23.一篇議論文有了正確而鮮明的觀點,還必須有確切而充分的材料來證明。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材料就是論據。論據分為兩類:一類是用有代表性的事例、可靠的事實和確鑿的統計數字來充當,叫做事實論據;另一類是人們公認的道理、格言、諺語等,叫做道理論據。一篇文章運用事實論據來證明觀點,這種論證方法我們稱為“擺事實”。運用道理論據來證明觀點則稱為“講道理”。以上文字所講述的主要內容是( )。
A.議論文既要有論點,也要有證明論點的論據
B.議論文要有充分的證明材料
C.議論文中兩類不同的論據
D.議論文中“擺事實”和“講道理”都必不可少
24.新學期,某校新當選的學生會的7個委員中,有一個大連人,兩個北方人,一個福州人,兩個特長生,三個貧困生。如果上述論斷都是真的,則推不出的是( )。
A.兩個特長生都是貧困生
B.貧困生不都是南方人
C.特長生都是南方人
D.大連人是特長生
25.下列關于我國傳統節日的描述,與古代的說法或傳說不相符的是( )。
A.寒食節:吃寒食最早是為了紀念一位皇帝
B.元宵節:掛燈最早跟佛教儀式有關聯
C.中秋節:吃月餅曾與反抗元朝的統治有關
D.春節:古代的春節叫元旦,意為一年的第一天
26.近代畫家中,最擅長畫馬的是( )。
A.豐子愷
B.齊白石
C.張大千
D.徐悲鴻
27.《邊城》是哪位作家的代表作?( )
A.周作人
B.沈從文
C.汪曾祺
D.廢名
28.中國古代記載的物理學知識包括杠桿原理和浮力理論、聲學和光學知識的著作是( )。
A.《營造法式》
B.《夢溪筆談》
C.《墨子?墨經》
D.《天工開物》
29.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的是( )。
A.安徒生
B.卡洛爾
C.巴里
D.普希金
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4分,共42分)
30.材料
小學時,我非常喜歡問問題,然而我每次提問,都被老師否定了。有一次,語文老師在教古詩《春曉》時,我覺得有異議,就問老師:“老師說詩人春天好睡覺,連天亮都不曉得,那他夜里怎么能 聽見風雨聲呢?”這位老師不以為然地說:“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看一看不就知道了?”當時我還要再問,老師揮揮手讓我坐下,環視一下全班同學,帶著嘲笑的口吻問:“大家說說看,是他對還是老師對?”同學們毫不猶豫地答道:“老師對!”當時我感到很尷尬,竟然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懷疑。所以,到了中學以后,我很少提問……
問題:(1)請根據《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及蘊涵的思想觀念,分析說明上述材料中教師的表現會產生什么危害。(7分)
(2)教師應該怎樣對待這樣的事情?(7分)
31.材料
某班主任王老師經常拆閱學生的信件,有一次發現學生樂樂的作業本中夾了一封寫有“歡歡收”的信件,王老師順便拆封閱讀了此信。這是樂樂寫給歡歡的求愛信,王老師看了十分生氣,后來在班會上宣讀了此信,同時對樂樂提出了批評。次日樂樂在家留了一張字條后出走。樂樂家長找到王老師理論并要求將樂樂找回,王老師解釋說:“我作為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職責,我批評樂樂是為了教育和愛護他。他是從家中出走的,與我的工作沒有關系。”
問題:(1)請你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判斷王老師的哪些做法不正確。(7分)
(2)王老師的解釋是否正確?為什么?(7分)
32.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關于太湖的形成演變,一些學者認為:太湖形成是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時,太湖平原受到了廣泛的海侵,形成了一個大的海灣,以后由于長江口南岸和錢塘江北岸兩大沙嘴不斷增長,使這一海灣逐漸被封閉,成為瀉湖。太湖及其周圍的湖群就是由海灣——瀉湖演變而來。
近幾年來,我們對太湖湖底地形進行了大規模測量,對太湖的形成演變有了新的認識。測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湖中既沒有深槽也沒有大規模淺灘,基本是一個平坦的湖底平原。湖底基本上為堅硬的黃土物質。據測,這層黃土形成于距今1.1萬~2萬年間。黃土層表面除少量薄層淤泥外,湖水直接侵沒在黃土層之上。
從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積特征看,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灣和瀉湖,而是一個覆蓋著黃土的沖積平原環境。在這黃土平原之上,曾陸續發現大量的古脊椎動物骨骼和古文化遺址。經考察發現,在太湖一帶的許多湖泊的湖底,廣泛分布著距今2500~5800年間各個時代的文化遺址。又,北宋《吳縣水利書》稱:“鍔城西寧八年(公元1475年),遏大旱,竊觀震澤水退數里,清水湖鄉千數里,而其地皆昔日邱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數里之間。信之,昔為農田,今日太湖也。”這說明在公元1475年干旱時,太湖曾干涸,湖底出現了古街道、古墓地。以上史實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眾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類歷史時期。
太湖平原這些湖泊相繼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氣候影響,洪水泛濫,澇水內積。
根據這里的孢粉分析及歷史資料記載,約1萬年以來,太湖平原至少經歷了四次相對的溫暖濕潤時期。第一次距今6千年前后。第二次距今2900~4000年,推測當時的氣溫比現在高1.5~2℃左右,當時海平面約比現在高,太湖平原上出現了許多湖泊沼澤。現在所發掘的大部分泥炭即形成于這一時期,這些泥炭層均直接覆蓋在黃土之上。第三次大約是距今2千年,當時的平均溫度亦比現在高1~1.5℃左右,雨量增大,平原河流泛濫頻繁。大規模地治理洪水,整治河流,疏通震澤“三江”,就在這一時期。太湖就大約形成和出現在這一時期,湖底多次發現的戰國青銅劍及古井等,均表明了湖泊形成的歷史。第四次是唐宋時期,據史料推測,平均溫度亦比現在高1~1.5℃左右。《宋史?五行志》記載,蘇州郡在這一時期就發生大小水災16次之多,不少洼地積水成湖。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海水上漲,海潮倒灌,人類圍墾,河道淤塞,宣泄不暢。如太湖出口之一的吳淞江,北宋時寬14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蘇州城,以后因泥沙淤積和人類圍墾,逐步束窄到2.5公里、1.5公里,現在已不到0.5公里,一些地方僅四五十米,排泄遏阻,水澇內漬,致使許多洼地相繼集成湖泊。據載,東漢時期太湖面積約1580~1580平方公里,宋時已達2千平方公里,解放前為2500多平方公里,以后雖不斷被圍墾,現在仍有2428平方公里。總之,長期以來,人們雖沒有放棄治理洪水、疏通河道的努力,但由于海潮倒灌,不斷圍湖造田,使河道排泄受阻,洪澇面積增加,擴大了湖泊,導致今天的太湖形勢。
問題:(1)對第一段中提到的“瀉湖”這一概念進行解釋。(6分)
(2)文中所說的“新的認識”,包含哪幾點?(8分)
三、寫作題(50分)
3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幸福是人生的主題,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樂和陽光的。教師只有體驗到職業的幸福感,才能真切地把快樂帶給孩子,才能有效地影響并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題目: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要求:觀點正確,語言通順,文體不限,1000字以上。
移動端訪問:中學《綜合素質》命題預測卷及答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