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四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9-30
329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北京時間(東八區)為5月1日8時時,60°W(西四區)的區時為4月30日20時。圖中A、B、C三點的經度都不是60°W。因此本題選D。
2.B[解析]據圖可知,C點經緯度為(60°S,0°),A點經緯度為(50°S,10°w),所以飛機從C點沿直線飛往A點方向為西北方向。因此本題選B。
3.A[解析]根據題意可知,三地都在30°N一40°N之間,夏季因為受西風帶內的高壓控制,降水較少;冬季由于西風帶南移,三地受低氣壓控制,降水多。
4.B[解析]耶路撒冷靠近地中海,喀布爾深居內陸,因此兩地夏季溫差不大;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附近,海拔較低,而喀布爾為內陸高原山地,海拔高,因此兩地冬季溫差相對夏季要大些。
5.A[解析]西歐氣候南北向差異大,東西向差異也大;西歐河網密布;西歐各國人口都很少。因此本題選A。
6.D[解析]甲圖跨越的緯度為30”,跨越的經度50”;乙圖跨越的緯度1’,跨越的經度為1’30”,所以乙圖反映的實際范圍比甲圖大。甲、乙兩圖等高線差值都為10,但甲圖反映的實際范圍較乙圖小,所以EF處的坡度比E’F’處大。因此本題選D。
7.B[解析]根據圖中的經緯度值,可以判斷①正確,②錯誤;N點的海拔應大于60 米,④錯誤。因此本題選B。
8.C[解析]若不考慮地形因素,從甲地到乙地,最近的走法應是先從甲地沿l80。經線走到南極點,再從南極點沿45°W經線走到乙地。因此本題選C。
9.C[解析]據圖可知,N所在方位的海拔要高于M地,P所在方位的海拔要高于Q 地,由此可知M—N、P—Q對應的剖面圖應該分別為甲、乙。水庫選址應在②地,因為②離自來水廠更近,建設費用更小,且②地海拔比自來水廠高,能實現自流引水。因此本題選C。
10.D[解析]玻璃溫室大棚需要充足的陽光,其選址應在一個適宜的高地;污水處理廠應建在河流下游。綜合上述兩項因素,③⑥依次符合選址要求。因此本題選D。
11.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各項地質災害之間的聯系。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地震有可能引起崩塌和滑坡,同時暴雨也有可能引起崩塌和滑坡;崩塌和滑坡又有可能導致泥石流的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發生的最終結果都是可能會形成堰塞湖。因此本題選C。
12.D[解析]根據圖示和材料可知,該河流形成于2100萬年前左右;①處經歷了先沉積后侵蝕的過程;②處發生了斷層,是不連續的;按照常理來說,北半球河流一般侵蝕右岸,但是圖中河流由于彎曲,改變了受力方向,而使左岸受到沖擊,右岸形成堆積。因此本題正確答案選D。
13.C[解析]從材料可知,該地位于50。N,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因此本題選C。
14.C[解析]南半球中緯度地區分布的西風漂流、西澳大利亞寒流、秘魯寒流等,使1月平均氣溫l0°C一22℃范圍在南半球大陸西岸海域變寬。
15.B[解析]根據題干中右圖圖示降水量和氣溫的狀況,可以判定該地為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明顯特征是:全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5—10月,降水豐沛,為濕季。11月一次年4月,十分干燥,為干季。圖中,乙地是熱帶草原氣候。因此本題選B。
16.B[解析]根據45°N有降雪,可以排除C項;根據40°N有沙塵暴天氣可以推測,有可能是春季;根據全國大部分地區在降雨,可以排除秋、冬兩季。因此本題選B。
17.C[解析]昆明以西多山地,海拔高,地形、地質條件復雜,修筑鐵路難度大。因此本題選C。
18.C[解析]從梧州的發展到衰落,再到后來柳州、南寧的發展崛起,首先說明河運在古代是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其次表明沿鐵路的城市軸線已取代沿江設市的布局。對比柳州、南寧與梧州的位置,可知交通方式的改變對沿線城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因此本題選C。
19.C[解析]圖中展示了資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流,反映了區域的開放性特征。
20.C[解析]略。
21.A[解析]略。
22.C[解析]地球上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同;地球上緯度越低,線速度越大,赤道線速度最大。因此本題選C。
23.D[解析]此時北半球處于冬半年,緯度越低,白晝時間越長,因此四地中,白晝時間最長的應為文昌。
24.A[解析]酒泉位于四地中的最西邊,所以日出時間最晚。
25.B [解析]文昌市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所以當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文昌市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
二、簡答題
26.[參考答案](1)總結已有成就,充實和完善地理教育學。(2)揭示地理教育的目的、任務、要求和地理教育的內容及特點。(3)探討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教師素質和學生的學習心理。(4)研究地理教育實踐。(5)培養未來地理教師。
27.[參考答案]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是重要的具有能動作用的要素。現代教學觀認為,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被動者,相反應該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也不是單純傳授知識的講解者,應該是學習活動的引路人。
(1)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指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擔任著認識主體的角色。這種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要表現出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二是表現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深入鉆研性。
(2)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宏觀而言,表現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是組織領導者,決定著地理教學的內容、形式、進程和效果;從微觀來說,表現在激發學生認識活動的辯證轉化中具有引導作用。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差異,掌握處理教材的主動權,充分利用不同教學媒體的功能和作用,使處理后的教材內容,其規律、原理、層次、結構、重點、難度、深度和廣度等符合全體學生的實際;并在教學過程中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實現教材所規定的任務。
三、材料分析題
28.[參考答案](1)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氣溫0℃以上;冬季河流基本不結冰;氣候帶為亞熱帶;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干濕狀況屬于濕潤地區;植被類型為亞熱帶闊葉林帶等;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氣溫0°C以下;冬季河流一般結冰;氣候帶為暖溫帶;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下;干濕狀況屬于半濕潤地區;植被類型為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等。
(2)從圖上可以看出,城鎮主要分布在:①河流沿岸,包括河流的起點、兩河流的匯合處、河流沿線;②礦產地附近(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③鐵路、公路交會處。其原因主要有:此區域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設;水運、鐵路、公路交會處,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發展;農業基礎好等。
29.[參考答案](1)該教師采用的是總結整理式的結課方法,即結束時教師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將新授內容歸納、概括、梳理,重點突出,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快速地再現本節課的內容,建立知識聯系,組建知識結構。
(2)地理課的結課應以“小”為前提,要做到語言簡潔,要言不煩。以深化主題、引人深思和高度概括凝凍為上。切忌以冗長的語言結束而又不得要領,或產生不必要的拖堂。同時,結課應該突出重點、概括要點、建立聯系、開拓思維,因此要運用各種方法幫助學生深化拓展。
四、教學設計題
30.[參考答案]
《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能力目標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3)使用兩極地區氣溫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教學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的方向,辨別周圍環境。
(2)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3)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
教學突破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
3.利用兩極地區氣溫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里的景象。(播放極地地區的景觀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就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34 ’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34 ’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收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教學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的方向,辨別周圍環境。
(2)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3)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
教學突破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
3.利用兩極地區氣溫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里的景象。(播放極地地區的景觀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就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34 ’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34 ’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收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4.閱讀課本地理學家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人們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還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在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物種陷入危機之中。人類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和國際社會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兩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大家熱烈鼓掌。日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產品。國際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禁止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該條約。
(板書:《南極條約》)
(四)本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生產生活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