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體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四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9-22
366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略。
2.D[解析]略。
3.C[解析]人體在堅持長期的體育鍛煉情況下,由于新陳代謝加強,血液供給得到改善,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密質增厚,使骨增粗。骨小梁的排列根據壓力和拉力的不同更加整齊而有規律,以適應運動項目的要求。骨表面肌肉附著的突起更加明顯。這些變化使骨變得更加粗壯和堅固,從而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
4.A[解析]略。
5.C[解析]血漿流往腎小球毛細血管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血漿蛋白質外,血漿中的部分水和小分子物質以及一些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質在有效濾過壓的驅動下通過濾過膜進入腎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經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最后形成終尿。
6.A[解析]體循環(大循環)由左心室射出的動脈血流入主動脈,又經動脈各級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的毛細血管。然后血液經過毛細血管壁,借助組織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
和氣體交換。經過交換后,使動脈血變成了靜脈血,再經過小靜脈、中靜脈,最后經過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路徑長、范圍廣,稱為體循環或大循環。體循環以動脈血滋養全身各部,并將其代謝產物經靜脈運回心臟。
7.A [解析]正常情況下,竇房結的自律性最高,整個心臟的興奮和收縮是由它自動產生的興奮引起的,所以,竇房結為心臟跳動的正常起搏點。 ‘
8.C [解析]本體感受器指位于肌肉、肌腱和關節內的感受器,感受身體在空間運動和位置的變更,向中樞提供信息。
9.C[解析]學校體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民族體質和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0.A[解析]《體育概論》是從宏觀上、整體上綜合研究體育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的學科,研究對象是體育的整體和應用。
11.C[解析]測定體育課運動負荷的方法主要有生理測定法、自我感覺法和觀察法。
12.A[解析]體--ff教:幣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增強學生體質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13.A [解析]教材的難點具有主觀性,它不僅與教材有關,更與教學對象的學習能力、身體素質等有關。
1 4.C[解析]略。
15.A[解析]冷敷可使毛細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可使神經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減輕疼痛,降溫退熱,可減少局部血流,防止炎癥和化膿擴散。
16.C[解析]跨欄跑時,擺動腿過欄后積極下壓,用前腳掌落地。
17.C[解析]籃球比賽中,對正在三分球線外投籃的隊員犯規,投中有效再加罰一次,投不中時應罰3次。
18.D[解析]略。
19.A[解析]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發展的作用有:(1)促進智力與能力的發展;(2)調節情緒,緩解心理壓力;(3)有助于情感的發展;(4)鍛煉意志,增強進取心;(5).培養與形成健康的個性。
20.D[解析]運動參與是學生發展體能、獲得運動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的重要途徑。運動技能又稱“動作技能”,指人體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一種能力。
21.B[解析]略。
22.C[解析]課程標準強調體育課程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身體、心理和社會適
應的整體健康為課程目標。
23.C[解析]體育課程標準主要以“增強學生體質”為指導思想,比較忽視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兩個健康維度。
24.A[解析]課程標準要求為了確保學>-j目標的達成和學習評價的可行性,學習目標必須是具體的、可觀察的。
25.A[解析]學科中心論的代表人物是凱洛夫,教師中心論的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
26.C[解析]項群訓練理論是我國著名學者田麥久先生以及他的同事在競技體育領域所建立的重要的基礎理論。項群訓練理論在一般訓練學和專項訓練理論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它既是一般訓練理論的延伸,又是專項訓練理論的拓展。項群思想的提出是我國體育理論界的一大創舉,并為訓練理論研究開拓了新路,同時也正在糾正著某些習慣性的認知謬誤。
27.A [解析]運動興趣的傾向性是指運動興趣總是指向于一定的體育項目或體育事件。課外活動中,大多數女生喜歡參與健美活動正是運動興趣傾向性的體現。
28.B[解析]籃球場地的三分線半徑為6.25米。
29.C[解析]中長跑是提高耐力的項目,主要提高有氧代謝。
30.B[解析]標槍起擲弧線7米,起擲弧至圓心的距離為8米,落地區角度為29。
31.C[解析]從學習評價的功能角度來分,學習評價一般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三種類型。(1)診斷性評價:以診斷學生學習現狀為目的,為了解學生學習的準備狀態或者學習落后的原因而進行的評價;(2)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目的在于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問題、缺陷,以便及時矯正;(3)終結性評價:在一階段學習結束時進行的評價,以便了解學生掌握該階段目標的情況。
32.B [解析]國際田徑比賽,正式比賽男子鉛球的重量為7.26公斤,直徑11—13厘米;女子鉛球的重量為4公斤,直徑為9.5—11厘米。
33.A [解析]國家體委審定毽球場地長11.98米,寬6.10米,男子網高l.60米,女子網高l.50米,限制線2.00米。
34.C[解析]田徑有體育運動之母的稱謂,包括跳躍、投擲、競走、跑和全能共五個部分。跳躍和投擲項目統稱為田賽,競走和跑的項目統稱為徑賽,而由跑、跳躍、投擲這三部分項目組成的項目稱為全能運動,如男子十項全能和女子七項全能。田徑運動是各項運動的基礎。它能全面地、有效地發展人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對其他各項運動技術的發展和成績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
35.D[解析]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憲章》中“奧林匹克主義的原則”條款中有這樣一段話:“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
二、簡答題
36.[參考答案](1)發展耐力素質,提高心肺功能;
(2)促進身體形態正常發育;
(3)培養克服困難、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
37.[參考答案](1)制定體育教學目標;
(Z)選擇體育教學內容;
(3)進行體育教學任務分析;
(4)選擇教學策略;
(5)體育教學場地設計。
38.[參考答案]體育課課后總結工作包括:(1)學生出勤情況。(2)學生課堂表現。(3)教材變更內容。(4)自我感受。(5)教改嘗試效果。(6)教學改進部分。
三、案例分析題
39.[參考答案](1)案例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表現在教師的指導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教師起引導、規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教師的教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影響學生的個性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居于主體地位,這是在教師的主導下逐步確立的。學生的主體性表現在:受興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支配,學生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具有能動性、自覺性;受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意志、思維方式及價值觀的影響;教師主導的結果是讓學生從依賴向獨立發展。二者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構成了授受關系。在知識、智力、社會生活經驗等方面,教師之于學生有明顯優勢。教師的任務是發揮這種優勢,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豐富社會經驗。這需要學生積極地、富有創造性地參與,需要教師尊重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對學生進行指導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40.[參考答案]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之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體育教學的設計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才能得到發揮,體育學習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學生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案例中的情況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增強趣味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團隊意識,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該教師籃球課堂的教學目標可以設定為:第一,通過籃球運球技術的練習,使學生掌握直線運球、變向運球等技術動作,提高學生的奔跑能力及靈活性;第二,以小隊為單位進行練習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第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體驗成功的樂趣。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重視學生的情感、心理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讓學生喜歡上體育課,主動參與體育活動。這樣,教師才能教得舒心,學生學得開心,教師和學生都能在自主的活動中去鍛煉、去體會、去活動。
四、教學設計題
41.[參考答案]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體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