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7-23
309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后,古希臘有些學者開始懷疑社會現實和宗教,把研究重點轉移到“人”本身。于是,出現了所謂的智者學派。這一學派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希臘地理環境的影響
B.希臘公民社會地位的提高
C.希臘城邦的興起
D.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的繁榮
2、鄧小平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這段話主要反映的是( )。
A.經濟建設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經濟體制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
C.設立沿海經濟特區有必要進行試驗
D.市場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
3、李大釗說“孔子是歷代專制之護符”;魯迅說孔教“是吃人的禮教”。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其主要原因包括( )。
①辛亥革命未能動搖封建的正統思想②傳統儒學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③北洋軍閥政府推行尊孔復古 ④“西學”對“中學”的強烈沖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③
4、 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直接推動了中國社會全面的( )。
A.體制改革
B.撥亂反正
C.經濟建設
D.對外開放
5、近代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洋布、洋裝、西餐、洋樓漸漸進入中國城市百姓生活,社交禮儀也逐漸采用握手、鞠躬,先生、同志等稱呼代替了“老爺”“大人”等稱謂。出現上述變化的原因有( )。
①西方文化傳人②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的影響③思想解放運動的進一步發展④留學教育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⑤城鄉人們都融入近代化的潮流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6、1937年,有學者在上海刊物《吶喊Lt:發文指出:“我相信中國文化界的優秀分子以前沒有 一個不是憎惡戰爭的,但是現在卻沒有一個不是謳歌抗戰的。”讓作者發此感言的背景是( )。
A.五卅慘案
B.四一二事變
C.二七慘案
D.八一三事變
7、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興辦洋務活動的指導思想是( )。
A.師夷長技以制夷
B.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C.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D.變法維新,救亡圖存
8、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期間,羅斯福政府既直接提高就業率,又為經濟恢復發展拓展了空間的措施是( )。
A.恢復銀行信用
B.調整農業經濟
C.規范企業行為
D.舉辦公共工程
9、1929—1933年,一場空前的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面對這場危機,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下列對美國政府“新政”所做的評價不準確的是( )。
A.加強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控能力
B.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C.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D.徹底消除了美國經濟危機的根源
10、“上師堯舜三代,外采東西強國,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待也。”維新派主張把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同中國傳統思想相結合用于改造中國近代社會,該思想特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薄弱
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
C.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
D.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性
11、 某年9月6日重慶《大公報》社評:“自上月20日以來,我軍在北方發動了大規模的運動戰。平漢、正太、同蒲三路同時發動反攻,鐵路到處被破壞,冀晉豫三省同時報捷。斬獲既多,并克復了重要據點。”據此推斷該戰事應是( )。
A.百團大戰
B.平型關戰役
C.太原會戰
D.臺兒莊戰役
12、“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又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材料反映了先秦諸子中( )。
A.孔子“仁”和“禮”的學說
B.莊子“齊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無為”和“小國寡民”的思想
D.墨子“節用”“兼愛”的主張
13、 近代史上,頑固派“其貌則孔也,其心則夷也”的指責主要針對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張?( )
A.八魏源
B.李鴻章
C.康有為
D.孫中山
14、“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役割臺灣,償二百兆始。”與梁啟超所述事實相關的條約中,反映了帝國主義階段經濟侵略突出特點的是( )。
A.允許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
B.開放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
C.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15、中國占有世界市場一半左右的白銀,它們大多來源于向西方出口商品,而歐洲的白銀則主要來自美洲殖民地。造成這一歷史現象的原因有( )。
①新航路開辟 ②西方對中國商品的需求 ③閉關政策防止了白銀外流 ④西歐國家
的殖民擴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際,梁啟超撰文寫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義呢?簡單說……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這反映出他認為辛亥革命( )。
A.增強了國民的民族民主意識
B.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D.擴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
17、 “三家分晉”的三家是( )。
A.韓、趙、衛
B.韓、齊、魏
C.韓、趙、魏
D.燕、宋、衛
18、 張載曾莊嚴宣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在明清之際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吁……上述言論說明宋明理學影響中國文化( )。
A.禮治秩序的重建
B.“內圣”經世路線的高揚
C.理想人格的建樹
D.傳統宗法觀念的滲透
19、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1991年12月25日發表的辭職演說中說:“我們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氣及其他自然資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錯;我們的生活卻比發達國家差得多,越來越落在他們的后面。”造成蘇聯經濟長期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經濟體耕的弊端重重
B.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
C.科學技術發展落后于西方
D.長期軍備競賽的沉重負擔
20、 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洋務派認為“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以制器為先”。在洋務運動中能體現“制器為先”的是( )。
A.江南制造總局
B.開平礦務局
C.漢陽鐵廠
D.上海輪船招商局
21、新文化運動中“民主、科學”潮流出現,其思想背景是( )。
A.“經世致用”
B.中體西用
C.啟蒙思想
D.馬克思主義
22、“國家的財政收入約80%來自淮河以南地區”;“絲、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蘇湖熟,天下足”。這些現象最早出現在我國下列哪個時期?( )
A.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B.隋唐時期
C.兩宋時期
D.明清時期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