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5-06-23
486

13.閱讀《探索月球奧秘》的教學實錄(節選),按要求答題。
師:(上課前播放蘇軾作詞的歌曲《但愿人長久》)大家知道剛才所放歌曲的詞作者是誰嗎?
生:蘇軾。
師:對,是宋代的大文豪蘇軾。
師:蘇軾在開篇就提出了一個疑問:明月幾時有?這是人類千百年來共同的疑問:月球到底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大家都來說一說你探索的結果吧!(學生回答)
師:大家的答案很多,下面哪位同學來說說你掌握的證據。
生:我找到了分裂說。這種學說認為月球是從地球的赤道附近分裂出去的,太平洋是傷
疤,月球肯定比地球小,是地球的孩子。
生:碰撞說。即一個小天體和原始的地球碰撞,致使地球飛出物與那個小天體結合形成了
月球。
師:這些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有它的可能性。目前,國際上普遍公認地球的年齡是46億歲,月球的年齡是45億歲。但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有科學家發布他們新的研究結果。這就說明人類目前還不能精確測出各星球的年齡。所以,宇宙的奧秘無窮,月亮的身世至今不明,這些都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看東坡居士多了不起啊,他的詩詞讓人類共享千古,他的疑問我們還得繼續探討下去。
師:下面我們來學習名句“月有陰睛圓缺”。請問:月亮為什么會有陰晴圓缺呢?
生:因為月亮本身不發光,它要靠太陽光反射。
生:月球模樣的變化,是因為月球繞地球轉動,太陽照它的光和我們看月亮的視線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總是改變。
師:那我們每天看到的不同的月亮,叫什么呢?
生:月相。
生:月食。
師:月食?每天看到的就是月亮的相貌啊,不是它被吃掉了的樣子。應該叫什么?’
生:月相。
師:這回對了。
師:每天月相不同很正常,但有時明明是皓月當空,滿月如鏡,也出現了殘月現象,這是怎么回事呢?
生:發生了月食。
師:是月食。請大家看一看月食全程動畫示意圖。在自然界中這個過程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但借助動畫幾十秒鐘我們就看完了。古人不明白月食的原理,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是吧?
生:我收集到了哥倫布借月食降敵的故事。哥倫布航海到了非洲,與當地的土著人發生沖突,被關進地牢。哥倫布知道當天晚上要發生月食,就對他們喊,再不把我們放出去,就不給你們月光。不一會兒真發生了月食,土著人害怕了,就把他們給放了,還把他們敬為神靈。
師:看來懂科學知識在關鍵時刻能救命啊!那誰能給大家講一講月食的原理呢?
生:就是月亮躲到了地球的影子里。
生:是地球擋住了太陽光,月亮就得不到光照了。
師:月亮如此神秘,大詩人都想乘風而去,你知道都有誰實現了去月球的夢想了嗎?先說古代的。
生:嫦娥。
師:嫦娥奔月,誰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則神話?
生:后羿射日之后和他的妻子就成了凡人,西王母給了他們一種不死藥,吃了就能成仙,嫦娥一個人偷吃了,飛到月亮里,孤零零的一個人很寂寞。
生:不對,是有壞人要搶,嫦娥被迫吃下不死藥。
師:蘇軾曾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誰能說一說“嬋娟”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
師:它的本意是什么呢?這是一個人的名字,我們剛剛說完她的故事。
生:嫦娥?
師:是的,嬋娟就是嫦娥的別稱。在這里,用它來代替明月是什么修辭手法?
生:借代。
師:你們還知道哪些別號、雅稱是借代的?(學生回答)
師:大家都收集到了多少月亮的美稱和雅號?
生:我找到了40多個。
師:你能給大家一口氣說出來嗎?(學生說了十幾個)你說得好極了,有一些老師都不知道。對上述教學實錄評價不正確的是( )。
A.教學環節設計巧妙,利用蘇軾詞中的名句帶出月球奧秘,兼有藝術性和科學性
B.在教學中,能夠采取情感教學方式,尊重、鼓勵學生探索,指導學生總結,給學生充分展示思維和才能的機會
C.教學環節中關于月食月相的講解和語文無關,影響了整個課堂的完整性
D.體現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突出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14.閱讀《珍珠鳥》教學實錄(節選),按要求答題(畫線語句的序號與選項的序號是對應的)。
師:同學們,你家養鳥嗎?
生:養。
師:養的什么鳥呀?
生:鸚鵡。
生:黃鸝鳥。
師:[A]你能簡要說說,你家是怎么養鳥的嗎?
生:清晨,我爺爺會提著鳥籠去公園遛鳥,中午,會喂鳥兒專門的飼料。
師:是呀,養鳥是一種樂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鳥的文章。
(學生齊讀課題:珍珠鳥)
師:大家已經預習過課文了,現在我們來交流讀書的情況,課文共有7節,請7位同學來讀.其他同學當好小老師聽聽他們是否讀正確、讀通順了。
師:[B]下面請同學觀察插圖,看看作者與珍珠鳥的關系怎樣?
生:他們的關系非常密切。
師:從哪兒看出來的呢?
生:我從珍珠鳥站在作者的肩上,而作者臉帶微笑地看著珍珠鳥這幅圖看出,他們的關系非常密切。
師:默讀課文.看看課文哪幾節寫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生:課文的第4、5、6節。
師:請三位同學把4、5、6三節讀一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想每節寫的珍珠鳥與作者的關系是不是一樣。
生:不一樣。
師:有什么不一樣?
生:先是珍珠鳥和作者交朋友,后來講他們成了好朋友。
師:好,我們再來讀讀課文,看看他們是怎樣交上朋友的。
(出示:起先……小桌上)
師:請學生默讀這一段,找出表示時間先后順序的詞。
生:起先、隨后、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漸漸地。
師:請同學讀這段話.想想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剛開始,珍珠鳥與“我”,的關系并不密切,后來它看到“我”不去傷害它,就不怕“我”了。
師:哪位同學能通過朗讀,把珍珠鳥與作者不斷接近的關系讀出來。
(出示: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反而友好到啄兩下我的手指)
師:[C]請同學們再默看這一段課文,跟剛才一樣,先找出表示時間先后的詞語。
生:先是、然后、再、后來。
師:請同學們讀讀這一段課文,從中你又體會到什么?
生:我體會到珍珠鳥與“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師:誰能把珍珠鳥與作者越來越密切的關系讀出來?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這一段中珍珠鳥與作者之間的關系的發展過程寫得非常細膩,非常生動。下面老師跟
同學們一起來讀這一段。
(教師引讀:起先……隨后……)
師:請同學們看著板書,試著把這一段記下來。
師:[D]文章5、6節寫珍珠鳥與作者成了好朋友,也寫得非常傳神,下面請同學讀讀這兩
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呢?‘
生:我覺得第5小節第一句寫出了珍珠鳥和作者的關系很密切。
師:為什么父母要“再三呼喚”,它才回去?
生:說明珍珠鳥和我的關系非常好,甚至和父母的感情一樣了。
師:你能通過朗讀表達出這種意思來嗎?(學生朗讀)
生:我覺得“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這一句寫出了作者和珍珠鳥的關系很
密切。
師:你能把你體會到的意思通過朗讀表達出采嗎?(學生朗讀)
下面對畫線部分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語文來源于生活,用學生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來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能把學生和教材的距離拉近,引起學生和作者的共鳴
B.插圖中也滲透著人文精神素材,教師要努力發現并運用文中的人文素養
C.通過這個提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了珍珠鳥是怎樣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關系的,充分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領悟、讀中欣賞,善于積累”的學習過程
D.這一教學環節前,教師已經讓學生單獨讀,以及和學生一起讀了課文,此處又進入自由誦讀環節,浪費了教師講解的時間
15.閱讀下面“口語交際”教學實錄(節選),按要求答題。
師:同學們!當今世界正處于知識爆炸的時代,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電腦已進入千家萬戶,它廣泛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對于上網的利弊,你是怎樣看待的?相信同學
們一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下面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我認為學生上網就是一個字:“好!”
生:我覺得學生上網壞處多。
生:學生上網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生:我覺得學生上網利大于弊。
生:我認為學生上網弊大于利。
師:我們開一個小型辯論會,大家覺得可以嗎?
生:好!
師:我們把全班同學分成A、B兩組,A組為正方(贊成上網),B組為反方(反對上網)。我
請正方代表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作補充。
生:我贊成同學們上網。上網可以從網上獲得大量的信息,可以查到所需資科,可以練習
打字,可以學到很多課外知識。
生:可以看到最新的消息,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生了什么事。
生:可以交好多朋友,跟他們聊天,得到許多樂趣。
生:可以做游戲、畫畫、看卡通片、偶像劇、電影……
生:還可以購物、找工作。
生:當你煩惱的時候,有人講故事、講笑話給你聽,逗你開心。
師:看到A組同學爭先恐后地發言,B組同學有點坐不住了。現在我們請B組同學也發表自已的看法。
生:我認為學生上網不合適。因為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同學們很容易受有害信息的影響。有的同學會沉迷于網上對人體健康有害的信息。
生:上網容易上癮,影響學習。
生:同學們年紀小,單純幼稚,很容易上當受騙。
生:上網浪費時間太多,還浪費錢。
生:電腦的熒光屏有輻射,對身體有害,對視力有害。
生:上網會帶壞人。
師:同學們都發表了各自的觀點,到底誰是誰非,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下面進行自由辯論。先請A組同學開始。
師:同學們的辯論非常精彩,語言犀利,針鋒相對,探討問題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反雙方的觀點都有道理。事物都是有雙面性的,因而學生上網有利也有弊。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這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對于一些人來說,是利大于弊;而對于另外一些人,也許是弊大于利。目前學生上網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我們不能因為個別的同學上網出了問題而全盤否定這一科技成果。我們應在老師、家長的關懷和
指導下有計劃地安排好土網的時間,合理作息,自覺抵制不健康的信息的誘惑,保持自己純潔健康的心靈不受玷污。我們要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永遠保持高潔的形象,做一個新時代名副其實的真“君子”。
關于以上教學實錄,以下評價不正確的是( )。
A.學生在這堂課中處于主導地位
B.這堂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講解式教學”中走出來,實現學生從“接受式學習”到“探究式學習”的轉變
C.學生圍繞主題,辯論語言犀利,針鋒相對,有深度有廣度
D.本教學片段的突出特點是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l6題20分.第17題20分。第18題25分。共65分)
閱讀材料。完成第l6—18題。
海燕
高爾基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向烏云,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到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烏云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沫。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一~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云,它因為歡樂而號叫!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它深信,烏云是遮不住太陽
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風吼叫……雷聲轟響……
一堆堆烏云,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這些閃電的影子,活像一條條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動,一晃就消失了。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課文導語
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詞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在高爾基充滿激情的描繪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給人一種鼓舞人心的力量。
單元導語
日月光華,風雨雷電,浪花海燕……這一組組壯闊而美麗的形象,在多情的作家的筆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滿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動了我們的心。本單元所選的散文詩,都是作者由尋常事物激起的心靈之聲。讓我們透過文字,去捕捉作家們的情感律動,去感受他們心靈的無限風光吧。
學習本單元,要加強朗讀,注意課文中的聯想與想象,了解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抒情性語言。
課后練習
(1)海燕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課文中贊美海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度?
(2)除了海燕,課文還描寫了海鷗、海鴨、企鵝在暴風雨來臨前的表現,請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飛翔時會有什么想法,它對海鷗、海鴨、企鵝會說些什么,試以“海燕的宣言”為題寫一段話,充分表現出海燕的心理活動。
學生情況
八年級,班級人數45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條件
教師配有多媒體設備,能夠演示PPT,播放視頻、音頻文件,能夠投影實物。16請回答課后練習第(2)題。(20分)
17.根據上述材料,確定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20分)
18.請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認識海燕的形象。(25分)
三、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l9題20分,第20題5分。第21題15分,共40分)
下面是某教師的教學實錄(節選)。閱讀并完成第19題。
師:同學們有沒有較長時間,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離開過家、離開過父母?
生1:有。
師:什么時候?
生l:去年暑假去青島我姑姑家住過十幾天。
師:你想家了嗎?
生1:剛開始沒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來想家,想爸爸媽媽了,就回來了。
師:想家時是什么感受?
生1:心里空蕩蕩的,掉了魂似的,特難受。
生2:我想家時老擔心家里會出什么事,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時什么都沒心思去干,挺煩的。
師:是呀,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也有想家的時候。10年前,老師異地求學,每當夜深人靜,便是我想家的時候,想念家中年邁的雙親,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樹”…?家中的點點滴滴都成了我
心頭的牽掛,我也因此而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當心中那種想家念家的痛楚無以言表時,我就對著窗外的夜空默誦一首我喜歡的短詩——《想家的心情》。同學們有興趣聽嗎?
生:有。
師:老師就給大家朗誦這首詩。(課件展示詩歌,教師配樂朗誦)
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
異鄉的天空/我是斷線的風箏/異鄉的水面/我是無根的浮萍/畀鄉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裝不下/想家的心情/異鄉的人群中/家是一團火/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受得到/誰也說不清
師:想家的心情,誰也說不清,但想家的時候,我們可以拿起電話問候一聲平安,可以坐上汽車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遠離祖國,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之隔而長期不得一見的親人呢?他們才真正稱得上愁,稱得上痛啊!臺灣,這個太陸的游子,因為我們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飄蕩,臺灣人民有家難歸,親情難敘。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臺灣詩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題異作——《鄉愁》,聽一聽兩位臺灣詩人發自內心的呼喚!
(教師板書課題)
師:學習這兩首詩,我們要品味詩歌的感情,分析詩歌的意象,領會詩歌結構上的妙處。先聽老師采朗誦課文,聽完后,說說這兩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談談你的感受,老師更喜歡能提出疑問的同學,哪怕是一個不理解的字和詞。感受和疑問沒有標準答案,我們看哪位同學談的感受多,提的疑問多。
(教師配樂朗誦,課件展示詩歌)
師:準備好的同學可以站起來發表你的意見。
生1:我喜歡余光中的《鄉愁》,我覺得詩人的思鄉情表達得很真切。
生2:我喜歡席慕蓉的《鄉愁》,相比之下,我認為這首詩的意境更美。
生3:這兩首詩我都喜歡。我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故鄉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師:老師認為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哪位同學幫助解答?
生4:我認為月圓之時也是人們團圓的時候,笛聲也總在這個時候響起。
生3:月亮彎的時候不行嗎?
生4:不管圓月還是彎月,詩人是借月抒情。
師:對,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抒情物,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詩人無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發自己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生5:我的疑問在第一首詩中,我不明白鄉愁和“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之間有什么聯系?
生6:“沒有年輪的樹”并不存在。
師:疑問先提到這里,大家提的問題都很有價值,有的問題已經解決了,有些問題需要邊分析課文邊解決。
師:余光中的《鄉愁》抒發的是什么情感?(課件展示詩歌)
生: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憂愁。
師:這種情感看得見么?
生:看不見。
師: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情感表達得具體,就要借助于意象,意象也就是詩中的形象。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中借助了哪些形象的事物?
生:這首詩中借助的形象事物有“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教師板書)
師:剛才有同學提出疑問,鄉愁和這些形象之間有什么聯系?我們先從第一個形象——“郵票”并始,為什么把鄉愁比作“郵票”?歡迎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兒子在外想家了,就給母親寫信,然后通過郵票郵寄給母親。
師:裝進信封的僅僅是那幾頁信紙么?
生:還有對家、對母親的思念。
師:是呀,在外求學的兒子把對母親、對故鄉的思念裝進信封,一枚小小的郵票把母子連在一起。俗話說:“兒女情長,父母恩深,愛重如山,血濃于水。”不管相隔萬水千山,母子間總有一條剪不斷的線,那就是親情。
朗讀時,要把這份親情,把兒子對母親的思念讀出來。請你讀一下第一小節。
(學生l讀)
師:你覺得自己的朗讀能包含這份感情嗎?
生1:還可以吧!
師:(問另一個學生)你認為呢?
生2:我認為還缺了點什么。
師:請你試著把缺了的東西讀出來,好嗎?
(學生2讀)
師:讀得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說說,你讀這節詩時的感受。
生:我讀這節詩時好像就看到媽媽為我忙碌、送我出門的身影。想劉媽媽對我的惦念和牽掛,心里熱熱的。
師:是的,要讀出這份親情,這份惦念,就要從心里發音,而不堤用嘴去讀。老師讀這節詩時,仿佛就看到自己的母親站在很遠很遠的那頭,在初冬的風里翹首企盼,盼著鴻雁傳書,盼著遠方的孩子歸來。聽老師朗讀這節詩。
(教師讀,指名學生讀)
師:哪位同學比較喜歡“船票”這個意象?你對“船票”怎么理解?
生:詩人結婚后,可能夫妻分居兩地吧?
生:詩人回家可能經常乘船,連接詩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據我所知啊,詩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業。成親以后便外出求學謀職。回家探親總要乘船,詩人便將愛情的愁緒寄托到船票上。這時候的鄉愁除了對母親的思念,還有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愛情。讓我們邊讀邊領會這份情感。
(學生齊讀)
師:第三節中的“墳墓”與前兩節相比在氣氛上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些悲涼。
生2:前兩節是生者對生者的思念,這一節是生者與死者的訣別。
師:的確是這樣。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面對親人的離去,這種生離死別更讓人心痛,可謂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鄉愁之強烈,怎不震撼人心?
師:想想看,還有哪些具體的物象,哪位同學能再為鄉愁打個比方?
(學生思考后發言)
生:鄉愁是故鄉的小路,彎彎曲曲望不到盡頭。
生: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發,總也理不出頭緒。
生:鄉愁是雨中的泡桐——
師:你的句子啟發了老師,我再給你接上一句,借用李清照的詞“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鄉愁是窗前的風鈴,叮叮當當,令人心傷。
生:鄉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生:鄉愁是一枚青橄欖。澀澀的,卻有揮之不去的滋味。
生:鄉愁是秋天的落葉.飄飄悠悠,飄到何時愁方休。
問題:
19.請根據以教學實錄,對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評價(至少從兩方面)。(20分)
閱讀下面的學生習作,完成第20、21題。
溫暖
①南方的冬天,印象中都是較溫暖的,可是今年,氣溫卻一下降到了大約零下3到7度。零下7度對早已習慣于天寒地凍的北方人來說,算不了什么,對于我們這些天天沐浴在陽光中的南方
人.可是個巨大的考驗。
②星期五放學后,我照例等著值日生干完活鎖門。大家都穿得跟棉花球似的,可是冷氣還是
“忽忽”地從脖子縫往里鉆。灑水的同學縮著脖子,哆哆嗦嗦地搖著水壺,手凍得發紫。
③我把兩手插入口袋,脖子豎了起來,希望能擋一些寒氣,不過無極于事,只給我一點兒心理上的安慰罷了。我皺著眉頭,一個勁地咒罵著該死的天氣,想起了家,也許媽媽早已準備一切了。我恨艮不得立刻就飛回家。
④好不容易鎖了門,我的雙腿像安了螺旋漿似的往家趕,不管冷風吹在臉上刀割似的痛。
⑤我瞇著眼睛,三步并做兩步奔回了家。“叮咚,您好,請開門…”我按響了門鈴,急切地等著門開。
⑥“嘎吱”門開了,媽媽笑瞇瞇地把我的書包接了過去,我轉身關了門。家里開著暖氣,一股暖流迎面撲來.椅子前放著一雙剛用取暖器暖過的“窩窩鞋”,取暖器柔和的黃光映照著“窩窩鞋”,“窩窩鞋”上的大猩猩似乎也在歡迎我回家。媽媽在廚房里燒菜,不時傳來“哧啦哧啦”的炒菜聲。客廳墻上的壁毯上的女神,依舊托著生命的寶瓶。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可在這嚴冬的夜晚,讓我感到無比的溫馨。
⑦我走進自己的房間,媽媽緊跟著也跑了進來,幫我把空調打開了。她走到門口,轉過身來,不放心地叮嚀了一句:“這個天氣容易感冒,要多喝點熱水。”完后,她又皺皺眉頭:“算了,還是我幫你倒吧!”不多一會兒,她笑盈盈地捧著杯熱氣騰騰的白開水過來了,放在我桌上:“喝吧!”“等一下。”“不行,現在就喝!”媽媽佯做生氣,瞪著我。
⑧我捧著熱氣騰騰的水杯想,有人說家是人給自己造的一個牢籠。我不同意,我認為家是你
遇到困難危險時的避風港。他能在你絕望的時候,給你信心和力量,能在你失意的時候,送來溫暖與溫馨。也許個人的感覺不同吧,但是我在家的感覺是溫暖的。
問題:
20.請從第③④段中找出兩個錯別字,從第①段中找出一處病句,并分別改正。(5分)
21.請點評這篇學生習作。(15分)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