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考試真題及答案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1-07
506

二、 辨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22、目前,我國普通高中不屬于基礎教育。
【解析】錯誤。
我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所以普通高中屬于基礎教育。
23、教學是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解析】正確。
教學是在國家教育目的規范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雙邊活動。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學校教育工作必須堅持教學為主,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24有什么樣道德認識,就一定有什么樣的道德行為。
【解析】錯誤。
道德認識是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并能據此進行正確的評價與判斷,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
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結合,形成道德信念,能夠激發人產生道德需要,形成道德動機,從而發生道德行為,可以說道德認識決定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推動下,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它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道德行為的形成受到主客觀等各方面的影響,有了好的道德認識,不一定產生好的道德行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例如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言行不一的現象。
其他表述如個體的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是一致的,也是錯誤的。
25學習所引起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短暫的。
【解析】錯誤。
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練習和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改變。因此,學習引起的行為變化是持久的而非短暫的。
三、 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簡述教科書編寫的基本原則。
【解析】教科書編寫的基本原則如下:
(1) 按照不同學科的特點,體現科學性與思想性。
(2) 強調內容的基礎性,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注意貼近社會生活,并適當滲透先進的科學思想,為學生今后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3) 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教材還需考慮我國社會發展水平和教育現狀,必須注意到基本教材對大多數學生和學校的實用性。
(4) 合理體現各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受教育者學習的心理順序。
(5) 兼顧同一年級各門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和同一學科各年級教材之間的銜接。
27簡述貫徹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
【解析】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如下:
(1)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作用,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學校為中心的“三位一體”德育網絡。
(3)處理好銜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經常性、制度化、連續性、系統性。
28簡述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
【解析】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四個基本特征:
(1)連續性和階段性
心理發展過程中,當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取代舊的特征占據主導地位,表現為階段性的間斷現象。但后一階段的發展總是以前一階段的發展為前提,并孕育下一階段的新特征,這即是心理發展的連續性。
(2)定向性和順序性
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盡管發展的速度有個別差異,會加速或延緩,但發展是不可逆的,階段之間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
心理的發展可以因進行的速度、到達的時間和最終達到的高度而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一方面表現為個體不同系統在發展的速度上、起訖時間與到達成熟時期上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現為同一機能特性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速率。
(4)差異性
任何一個正常學生的心理發展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基本階段,但在發展的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領域往往不盡相同,表現出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29簡述增進師生溝通的心理學原則。
【解析】
(1)真誠。自由地表達真正的自己,以一個開放的、積極和誠實的態度對待需要溝通的學生。
(2)尊重與接納。相信學生是有價值的人,并幫助學生相信自己的價值。無條件相信學生有朝著更好方向發展的無限可能性。
(3)同理心。教師要放棄自己的價值參考系,從學生的立場、利益、處境出發把握學生的內心世界,體驗和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并有效地將這些感受傳遞給學生。
四、 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30材料:
初一(2)班學生李小剛對學習毫無興趣,成績極差,各科考試很少及格。一次期中數學考試,他一道題也答不上來,就在試卷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零分你是如此多青難道你把我當著一個無用的人不我不是一個無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棵自真心再見吧零分”。
數學老師閱卷時,看到這份無標點、別字連篇、字跡潦草的“答卷”后,非常生氣地把李小剛叫到辦公室,交給了新任班主任梁老師。梁老師問明情況后,并沒有直接訓斥李小剛,而是耐心地幫助李小剛在他的“杰作”上加了標點,改了錯別字,重新組織了那段話:
零分,我的好朋友,
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
零分,你如此多情,
難道你也把我當作一個無用的人?
不,我不是一個無用的人!
我是人,我也有一顆自尊心。
再見吧,零分!
然后,梁老師讓李小剛讀了這段話,贊嘆道:“這是詩,一首很好的詩啊!”聽到這句話,李小剛感到很驚詫。
梁老師接著說:“詩貴形象,你這首詩很形象。詩言情,詩言志,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你是個不甘心與零分為伍的人。
“這是詩?我也能寫詩?”
沒想到梁老師不但沒有批評他,還會如此評價他,李小剛非常激動。從此,在梁老師的不斷鼓勵和幫助下,李小剛驅散了心中的陰霾,堅定了學習的信心,端正了學習態度。
兩年后,李小剛順利地考上了高中。
問題:
(1) 梁老師成功地運用了哪一德育原則?(6分)
(2) 結合材料,闡述貫徹該原則的基本要求。(12分)
【解析】
(1)梁老師運用的是依靠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的德育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必須善于依靠和發揚學生品德中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促使學生品德健康順利地發展。
(2)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如下:
首先,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客觀的分析和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梁老師看到學生在數學考試中寫的詩,不僅沒有批評,反而從中發現了學生不甘落后的精神,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客觀評價。
其次,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梁老師利用學生“做詩”的契機,鼓勵學生,使他在以后的學習中奮發圖強,最終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最后,要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啟發他們自覺思考。梁老師在德育工作中沒有采取直接說教,而是通過對學生的“詩”進行評價,促使學生對自己有了全新認識,并在這種正確認識下堅定了學習的信念,考上高中。
31材料:
小林進入初中以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小學時,他經常把“這是老師說的”掛在嘴邊。現在,他經常跟同學一起討論書本以及老師的一些觀點,覺得書本上和老師的很多觀點不合適了,經常以獨立批判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家長所給出的建議,有時候甚至會因為一個問題或觀點同老師爭得面紅耳赤。老師覺得小林有時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對所學原理恰當地加以運用,看待問題有點片面,對一些觀點的懷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論據。
問題:
根據心理學原理分析小林思維變化的特點(9分),提出促進小林思維發展的建議。(9分)
【解析】
初中生思維變化的最主要特點是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占主導地位,并隨著年齡增長日趨成熟。這一特點體現在運用假設、推理以及運用邏輯法則三個方面。另外,初中生的思維也顯示出明顯的矛盾性,即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顯,思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維活動以自我為中心。
針對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教育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遵循思維規律,提高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2)加強對思維品質的訓練。思維品質反映了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應以敏捷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為主。例如在作業考試中做出時間限制,特別是平時要進行提高做題速度的訓練。
(3)加強實際邏輯訓練,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學習的興趣,掌握邏輯分析技能,提高思維能力。
(4)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全面、客觀的分析和評價人物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