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全真模擬試題及答案一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8-07
594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 “教育”一詞,在中國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故正確答案為A。
2.[答案]C 因材施教就是指針對不同的學生施加不同的教育,它反映的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差異性。
3.[答案]A 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
4.[答案]A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規(guī)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知識的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
5.[答案]A 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課程“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6.[答案]C 班級授課制亦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化教學相對,它是一種分班級進行的教學組織形式,最初嘗試于西歐16世紀,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給以理論上的確定,l9世紀開始在世界各國大規(guī)模推廣,一直沿用至今。
7.[答案]A 本題考查的是練習法的定義。
8.[答案]B
9.[答案]B 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論由奧蘇伯爾提出,強調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可以基于自身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由加涅提出,強調學習是分為若干階段,每一階段需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聯(lián)結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刺激一反應的聯(lián)結,代表思想是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10.[答案]B 本題主要考查德育原則。
11.[答案]A 專斷型課堂管理主要依靠教師的權利和課堂紀律;放任型的特點是放任自流,教師放權;民主型是教師在與不在學生的表現是一樣的。
12.[答案]B 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時所持有的聚精會神的程度。當人們專心注意某一事物的時候,在意識中極其鮮明清晰地反映這一事物,而周圍的其他事物則模糊不清。
13.[答案]B 赫爾巴特首先把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基礎,解釋了教育過程中的很多概念。
14.[答案]B 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指的是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所以通過例證到規(guī)則的學習屬于上位學習。
15.[答案]B 刺激分化是指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應后,其他與該條件刺激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fā)其條件反應,這樣的現象即刺激的泛化。條件反射是指中性刺激和無條件刺激反復結合后,具有了誘發(fā)原來僅受無條件刺激制約的無條件反應的某些力量而變成了條件刺激,單獨呈現條件刺激能引起的反射則叫做條件反射。記憶術策略是學習策略中精細加工策略的一種,用來提高記憶效果。本題中,“銀”與“很”是相似的刺激,留學生把“銀”認做“很”,是一種刺激的泛化現象,因
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16.[答案]C 前運算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征是:認為外界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17.[答案]C “警示”教育所產生的強化作用屬于替代強化。
18.[答案]C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是重要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維果斯基的發(fā)展理論提出了重要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概念,從認知發(fā)展與教學的關系角度為教學提供依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是關于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的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是關于學習的重要教育理論。
19.[答案]C 畫示意圖屬于組織策略。
20.[答案]C 恐懼癥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恐懼癥可分為單純恐懼癥(對一件具體的東西、動作或情境的恐懼)、廣場恐懼癥(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蕩蕩的街道)和社交恐懼癥
21.[答案]B 反復檢查是動作,所以這種行為不屬于強迫觀念,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二、辨析題
1.正確。學生認識能力的發(fā)展有賴于知識的掌握,知識為智力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識,才有可能從事某方面的思維活動,同時知識中也包含有認識方法的啟示。掌握知識的過程必然要求學生積極進行認識、思考和判斷等心智活動,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動中才能發(fā)展認識能力。
2.錯誤。學校與家長、社會的協(xié)調的主導力量是學校,具體地主要由班主任來實施。班主任在與社會協(xié)調、整合社會教育資源中,可依托社區(qū)教育機構的力量。
3.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道德認識是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情感在個人品德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道德行為是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外部標識。
4.此觀點是正確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yǎng)能力的教育活動。德育的途徑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思想品德課和時事政治課,間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如:思想政治課之外的其它各學科教學;班主任工作;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工作;勞動與社會實踐;活動課程與課外活動;校外教育;心理咨詢和職業(yè)指導;校園環(huán)境建設;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
由此可見,德育的途徑和范圍非常廣泛,甚至包括非學校教育的教育活動中。因此,德育應當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的說法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