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心理學備考重點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11-30
228

大家在考教師資格證考試時會涉及到教育心理學,對于新報考的考生來說,之前沒有接觸過可能會感覺很難,到底難不難呢,下面小編把2014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心理學備考重點給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從中幫到大家.
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了解中學生態度與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這是進行道德教育和培養良好態度的依據與出發點。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側面來揭示個體態度與品德的形成、發展的基本規律,提出了各種理論。
一、品德發展的階段理論
(一)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對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10歲以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在該階段,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和制約,表現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他們認為規則是必須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從權威就是對的。例如,聽家長的話就是好孩子。這個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判斷主要根據客觀結果,而不考慮主觀動機。事實上,在個體達到他律道德之前,還有一個無道德規則的階段(五六歲以前),社會規則對他們沒有約束力,他們沒有必須怎樣做的觀念、認識。在游戲中也沒有合作、沒有規則,只是自己獨立活動,按自己的想象去執行規則。
10歲以后,兒童的判斷主要是依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在這一階段,他們開始認識到規則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與他人合作,共同決定或修改的。這時兒童的思維已經從自我中心解脫出來,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皮亞杰認為,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中,個體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關系具有重大影響。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道德,使他們認識到道德規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的。而要達到這一教育目標就必須注意培養同伴之間的合作,注意成人與兒童的關系不應是權威和服從的關系;在兒童犯錯誤時,要使他了解為什么這樣做不好以及應該怎樣做,以發展兒童的道德認識。
(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柯爾伯格是美國心理學家,他繼皮亞杰之后對兒童品德發展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統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柯爾伯格對皮亞杰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改進,應用道德兩難論的方法研究道德的發展問題。這種方法也稱兩難故事法。故事包含了一個在道德價值上具有矛盾沖突的情境,讓被試聽完故事后對故事中的人物行為進行評論,從而了解被試進行道德判斷所依據的原則及其道德發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兩難故事是“海因茨偷藥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意是:歐洲有一位婦女患了癌癥,生命危在旦夕。醫生告訴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的一個藥劑師最近發明的一種藥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該藥價錢十分昂貴,要賣到成本價的十倍。海因茨四處求人,竭盡全力也只借到了購藥所需錢數的一半。萬般無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兒賣給他,或允許他賒賬。但藥劑師堅決不答應他的請求,并說他發明這種藥就是為了賺錢。海因茨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間闖入藥店偷了藥,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來。 柯爾伯格圍繞這個故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讓被試參加討論,如海因茨該不該偷藥?為什么該?為什么不該?海因茨犯了法,從道義上看,這種行為好不好?為什么?通過大量的研究,柯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理論。三水平是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及后習俗水平。六階段是指每個水平中又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
移動端訪問:2014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心理學備考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