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心理學復習資料 第四章 學習心理(四)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3-09-24
62

第四節 知識與技能
一、 知識學習
(一) 知識概述
1. 含義&分類
知識是指:主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信息及組織。其實質是人腦對
客觀事物的特征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 安德森根據知識的不同表征形式,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前者亦稱描述性知識,是個人能用言語直接描述的知識,主要用于區別和辨別事物;程序性知識亦稱操作性知識,是一種經過學習后自動化了的關于行為步驟的知識,表現在信息轉換活動中進行具體操作。 另外,有一類與程序性知識相似又存在區別的知識,成為策略性知識。策略性知識是關于如何學習和如何思維的知識,即個體運用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去學習、記憶、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 知識的表征
知識是指:信息在人腦中的存儲和呈現方式,它是個體知識學習的關鍵。
人們在學習過程中都是根據自己對知識的不同表征而選擇相應的學習方法和
應用方式的。 不同知識類型在頭腦中具有不同表征方式:陳述性知識主要以命題和命題網路的形式進行表征,表象和圖示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識主要以產生式和產生式系統進行表征。
(二) 知識學習的類型
1. 根據知識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復雜程度,知識學習分為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名詞解釋、填空
(1) 符號學習。 又稱表征學習,是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 不管何種言語,詞匯所代表的事物和觀念是約定俗成的,所以個體在獲得陳述性知識時,首先要掌握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2) 概念學習。 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義,其實質是掌握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屬性和關鍵特征。
(3) 命題學習。 是指獲得由幾個概念構成的命題的復合意義,實質上是學習表示若干概念之間的判斷(如直徑是半徑的兩倍)。
2. 根據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知識學習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并列結合學習……名詞解釋、填空
(1) 下位學習。 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聯系的過程。 原有觀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學習的知識。 下位學習包括派生類屬學習和相關類屬學習。前者指新觀念是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的特征或例證,新知識只是舊知識的派生物,此中學習比較簡單,只需要經過具體化過程即可完成。 當新知識擴展、修飾或限定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并使其精確化時,便產生了相關類屬學習。 派生類屬學習和相關類屬學習的主要區別在于學習之后原有觀念是否發生本質屬性的變化。
(2) 上位學習。 又稱總括學習,是在學生掌握一個比認知結構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題時產生的。上位學習遵循從具體到一般的歸納概括過程。
(3) 并列結合學習。 是在新命題與認知結構中特有的命題既非下位關系又非上位關系,而是一種并列的關系時產生的。 并列結合學習較難,必須認真比較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才能掌握。
(三)陳述性知識的學習……簡答題
1. 陳述性知識學習的一般過程:獲得、保持和提取三個階段。
2. ……………的教學策略
(1)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激發直接影響對其原有知識激活的程度及新意義學習建構的水平。
(2)有效運用注意規律。利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激活與維持學習心理狀態,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材料上。
(3)對陳述性知識進行精加工。精加工是有效掌握陳述性知識的必要條件,大多數有意義的陳述性知識都需要進行充分的經加工處理才能獲得好的理解和掌握。
(4)整理和綜合知識材料,使知識系統化。
(5)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系統。
(四)程序性知識的學習……簡答題
1.程序性知識學習的一般過程是從陳述性知識轉化為自動化技能的過程,由三個階段構成:陳述性階段、程序化階段、自動化階段。
2.程序性知識的教學策略
(1)注意課題的選擇與設計。
(2)注重示范和講解。
(3)運用變式與比較。變式是促進概括化最有效的方法,變式練習是學習程序性知識的必要條件。 比較是指在呈現例證或感性材料時,與正例相匹配呈現一些學生容易混淆的典型反例,以促進分化的順利實現,比提高其準確性。
(4)大量事實與適時反饋。
(5)明確程序性知識的使用條件。
(6)分解程序的操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