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4.1學生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2-19
184

第四章 學生與教師
第一節 學生
教育活動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系統是一個以人的集合為主要構成要素的社會系統。在諸種要素中,學生和教師是其最基本的要素。要研究教育系統,研究教育系統中人的活動,首先必須研究學生和教師,研究師生之間的關系。
學生雖然是教育過程和教學過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教師工作的對象,但我們以往的教育學對學生的分析和研究卻很不夠。雖然我們強調教師應該吃透兩頭,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認識學生,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教師的實際工作中,對前一點往往比較重視,后一點卻重視得不夠。
一、學生的本質屬性
(一)學生是具有發展潛能和發展需要的人
1.學生是人
學生是人,這是不需證明的、人所共知的命題。但是在教育的實際活動中,甚至在教育理論中,卻往往會出現否定學生的人的屬性的情況。學生是人,這里所指的人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1)學生是能動的主體
與生產勞動的對象不同,教育的對象——學生,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沒有意識的動物和植物,而是活的能動體。所謂能動體,首先,意味著他具有發展自身的動力機能。他不僅與其他生物一樣能夠通過對外界的攝取活動,使自己的身體得以保存和發展,更重要的是,他還表現出人所特有的能動性,能創造和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需要,以發展自己的身心。其次,他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質,即具有個人的愛好、興趣、追求,有個人的獨立意志。作為一種實踐對象,他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夠意識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從而有可能自覺地參與到教育過程中去,以一種與教師相重疊的目的活動,共同完成教育的過程。
(2)學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各具其思想感情。這也是與作為物的勞動對象完全不同的。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反映不僅限于認知范圍內的,這也即是說,與其他的實踐對象不同,在教師的心理上,應不僅把學生作為一種認識對象,而且應與學生在其他心理系統,諸如情感、需要等建立聯系,這種心理聯系是雙向的,如教師對學生產生某種感情,學生對教師也有感情。
學生是一個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又意味著他具有自身獨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嚴,這一切都應當得到正當的滿足和尊重,學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品可以聽任擺布,屈從于人。
(3)學生具有獨特的創造價值
人具有其獨特的價值。這是因為人有能動的創造力,人有智慧、能勞動,具有創造價值的積極作用,可以說,世界上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是由人所創造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處于學習期間的學生雖然尚未進入創造價值的過程,但是通過教育可以使他們對社會、對人類做出積極的貢獻,甚至創造出偉大的價值。人的這種特性也是與物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當珍視學生作為人的無與倫比的價值,不能任意損傷和殘害他們。
2.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的需要
(1)學生具有與成人不同的身心特點
青少年兒童不是成人的雛形,而是具有其自身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當其生理和心理等科學尚未充分發展起來時,在一個很長的時期中,我們不能只是把兒童看成是一種“小大人”,認為他們與成人沒有什么質的差別,應認識到兒童所特有的需要和發展的特點。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不能抹殺學生的特殊性,而向他們提出與成人同等的要求與行為標準。同時,也由于以往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大多數少年兒童很早就參加到生產勞動中去,他們的生活準備期十分短暫,他們與成人承擔了同樣的社會義務,構成成人社會的一部分,而沒有他們獨自的生活領域,得不到社會對于他們的特殊照顧、教育和對待。
(2)學生具有發展的可能性與可塑性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發育和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小學生身上所展現的各種特征都還處于變化中,具有極大的司塑性;這一階段也是學生逐漸向從不成熟到基本成熟、從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方向發展的關鍵階段,在他們身上潛藏著各方面發展的極大的可能性。即使在小學生身上已經出現某種身心發展的不足之處、思想行為上的缺點錯誤,較之成人來說,一般也有較大的矯正的可能。在這一段時期,他們的身心發展能否得到滿足,能否得到積極、良好的教育,對于他們的發展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3)學生是具有發展需要的人
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性取決于學生發展的需要和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個體的早期發展更多地體現了自然的屬性,受自然屬性的制約。推動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動力是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客觀要求所引導起的需要與個體的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是個體和客觀現實之間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過個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的。在活動中,個體不斷作用于客觀現實,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和關系,形成一定的發展水平。客觀現實也不斷作用于個體,對個體提出新要求,這些要求反映在個體的頭腦中,轉變為個體的需要。而需要的滿足,同樣要通過個體自身的活動即與客觀現實的相互作用實現。因此,沒有活動,沒有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沒有個體的發展。學校作為為個體發展而有意識地安排的一種特殊環境,其要求、內容及各種活動能否引起并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與教師對這種環境的安排有極大的關系。
移動端訪問: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4.1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