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報名 報考指南 報考條件 成績查詢 資格認定 考試教材


        學科資料 歷年考題 考試技巧 面試教案 面試技巧 答辯/結構化

        中小學教育學熱門考點1.1教育的發展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2-02
        257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通過本章學習,應重點識記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20世紀以后世界教育的特點。本章需要重點識記的知識點有:我國古代的教育學思想、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20世紀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等,其中應重點識記的教育學思想包括:孔子、墨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夸美紐斯、盧梭等人的教育思想;儒家代表《學記》、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以及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等,考生需要在復習時加以重視。

          第一節 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什么?

          這是教育學中的一個根本問題,也是教育工作者首先應明確的問題。

          在中國,戰國以前的古籍中,“教”與“育”很少連用。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中庸》說:“修道之謂教”,《荀子·修身》說:“以善先人者謂之教”。最早提出“教育”一詞的是在《孟子·盡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在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詞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義是引出或發揮,是引導兒童固有能力得到完滿發展的意思。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把教育看作是“依照自然法則,發展兒童道德、智慧和身體各方面的能力”。而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則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等等①。雖然這些提法各不相同,但是這些說法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共同點就是: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培養人的活動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狹義的教育則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即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教育機構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生的。教育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脫離生產勞動,語言的發展達到了較為完備的文字形態后,便出現了學校。學校的出現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對獨立形態的標志,這是相當重要的一步。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兩種形態,專門化的學校教育和依然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進行的非學校教育。教育要素是決定教育發展的內在條件,就教育實踐活動而言,其構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教育與人的發展有著本質的聯系。一方面,教育為社會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了保證,另一方面,社會和人的發展又不斷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從而促進教育的不斷發展。

          二、學校教育制度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系統及其相應的各項規定。“各級”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類”包括普通教育、專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學制中具體地規定了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培養目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一)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歷史上曾經有過從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從非正規教育再到正規教育的演變。正規教育的主要標志是近代以學校系統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為參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規教育都可歸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規化教育則都歸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過程。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類早期。在原始社會中,教育是非形式化的,奴隸社會以后逐漸出現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實體化教育。

          教育實體的出現,意味著教育形態已趨于定型。教育實體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它屬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態。它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點:①教育主體確定,出現了以教育作為職業的教師。②教育對象相對穩定,出現了學生。③形成系列的文化傳播活動;④有相對穩定的活動場所和設施等。柏拉圖在雅典城郊創立了自己的學校——阿卡德米學園(Academy),這是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⑤由以上因素結合而形成的獨立的社會活動形態。當這些形式化的教育實體的特點比較穩定并形成教育的簡單要素時,教育初步定型。因此,教育實體化的過程是形式化的教育從不定型發展為定型的過程。

          定型的教育組織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學校與前社會教育機構、近代的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

          前制度化的教育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發展基礎,并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從17世紀到19世紀末,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建立起近代學校教育系統,大致說來,嚴格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系統在19世紀下半期已經基本形成。

          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以及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學制。中國近代系統完備的學制系統產生于l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教育實體從簡單到復雜、從游離狀態到形成系統的過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過程。學校教育系統的形成,即意味著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并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于全日制職業技術訓練的許許多多專業課程和機構。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制度化的教育主要是指向形成系統的各級各類學校。

          隨著學歷社會的出現,制度化教育趨于成熟。制度化教育的發展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化教育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和各個方面,甚至可以用“學歷社會”來描述制度化教育對于整個社會的深刻影響。制度化教育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對于社會、政治、文化乃至個人發展的影響,已經為社會普遍接受。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對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它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對制度化教育的全盤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念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每一個人應該能夠在一個比較靈活的范圍內,比較自由地選擇他們的道路。如果他們離開這個教育體系,他們也不至于被迫終身放棄利用各種教育設施的權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對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變的不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庫姆斯等人陳述的非正規教育概念、伊里奇所主張的非學校化觀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構建學習化社會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體現。

          (二)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現代教育特別是二戰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現出一些共同發展趨勢①:

          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其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幼兒教育是進入學校教育前的教育,稱為學前教育。“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是指幼兒園和小學這兩個學段之間的前后互相聯接。幼兒和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其社會技能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是初步的、朦朧的,還處在萌芽階段和成長階段,幫助孩子順利地適應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逐漸認識到幼兒智力早期開發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學前教育很少被納入國家教育系統,但現在很多國家都將學前教育納入到了國家教育系統,并重視其與小學教育的銜接,這對于孩子智力、人格、心理等的早期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并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對一定年齡兒童免費實施的某種程度的學校教育。19世紀末,歐美一些國家開始實行初等義務教育并逐步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現在世界上180多個國家中有2/3以上實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義務教育制度。在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的同時,大多數國家又把兒童入學的年齡提早到5~7歲,其中尤以6歲居多。1986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施行,它標志著中國確立義務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各國普遍推行雙軌制教育制度,即為升入高一級學校做準備和為就業做準備的教育制度,雙軌之間幾乎是不通的。雙軌制的主要弊端是,學生缺乏重新選擇的機會,普通教育學校的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相對較差,而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在科學文化素質上又有所欠缺。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時代要求人才應該具有綜合型和專業型相結合的特點,因此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開始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綜合中學的比例逐漸增加,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中學普通化的趨勢。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傳統的以學術性為標準的單一大學逐漸發生變化。在形式上,不同學制、不同辦學形式的學校紛紛出現;在內容上,基礎性的、應用性的、工藝性的學校各顯特色;在入學目的、考試評價的方法上,各類高等教育學校也各有不同。

          現代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從單一類型向多種類型演化,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多變性,這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態勢之一。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已經形成了全日制教育和繼續教育兩個系列,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三個層次。全日制高等學校也是分類型的。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隨著一次性教育向終身教育的轉變,以獲得文憑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漸降低,通過教育補充知識、豐富人生的目的越來越強,社會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非學歷教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進行補充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

          6.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

          現代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世界正在縮小,國際文化的交流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現實,這就要求各國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間的交流,從而增強學制、學位、學分等的互通性。

          三、教育發展的過程

          (一)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主要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由于古代學校教育是由古代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因此古代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①出現了學校,教育成為社會的專門職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嚴格的等級性或濃厚的宗教性。②與生產勞動相脫離。③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體系,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育經驗,提出了比較豐富的教育教學思想。

          1.古代中國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早在4000多年的夏朝,就出現了學校教育的形態。奴隸社會后,教育逐漸從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分化出來,出現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有了專職的教師和學生。

          《孟子》里說夏、商、周“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這里,孟子不僅記載了我國古代學校教育起源的情況,而且記載了當時教育的內容和宗旨。“庠”是兼施養老與教育的機構,“序”具有明顯武士教育的特點,“校”則已是一種比較完備的軍體性的教育機構。而到了商朝,又增加了“學”和“宗”,“學”已包含了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即有一定的場所、有一定的學習內容和教與學的活動,標志著我國學校教育的成形,“宗”是傳授禮樂、造就士子的專門機構。

          西周以后,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如西周時實行“學在官府”、“官師一體”等政策。后來,開設了“城均”、“上庠”、“辟雍”、“東序”、“宗”、“泮宮”等在內的大學和小學,并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即設在王城和諸侯國都的學校與設在地方的學校、設在閭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六藝由六門課程組成:一是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二是樂,包括音樂、詩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射箭、駕兵車為主的軍事技術教育;五是書,學字習寫的書寫教育;六是數,簡單數量計算教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儒、墨兩家的私學成為當時的顯學。孔子堪稱首創私學的大師,其私學的規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有弟子三千。墨子也曾創辦私學,規模和影響也很大,其與孔子的儒家私學并稱為“顯學”。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是我國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促進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秦漢以后,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明顯提高,學校教育繼續發展,教育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系統化,出現了“太學”。西漢時期,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了思想專制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來雖然在以什么為統治思想方面有過變化,比如黃老之學和佛老之學都曾經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道統,但文化思想定于一尊的思維模式基本沒有改變過。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學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聯系更加制度化,它對于改變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嚴格等級制度起了積極的作用,為廣大的中小地主階級子弟進官為吏開辟了道路,但也加強了對知識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特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的內容不再是科舉的內容,知識分子的畢生精力用在了經書的背誦上。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規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不僅社會思想受到鉗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創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制度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廢科舉、開學堂。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以孔孟學說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2000多年來占據統治地位的思想。學校教育主要以“六藝”、“四書”和“五經”為主要內容,“學而優則仕”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追求目標。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適合統治階級統治勞動人民所需要的官吏,機械記憶、背誦,棍棒體罰是常用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措施。

        精品課程推薦
        • 筆試 2025新手 | 筆試導學公益課

          知識點分析 講師指導 決勝面試、全程演練
          價格:
          1.00
          年級種類:
          通用教師資格證筆試
          授課類型:
          網課
        • 面試 面試理論專項

          知識點分析 講師指導 決勝面試、全程演練
          價格:
          1.00
          年級種類:
          中、小、幼
          授課類型:
          網課

        登錄賬號,免費試聽完整課程。

        考題題庫 更多>>

        考試指導中心
        咨詢熱線
        4006-255-668
        20年專業
        成就教師夢想
        ×

        微信掃碼回復1
        直接領課

        馬上與專業老師免費通話

        老師會盡快與您聯系,請保證電話真實暢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 欧美性色黄大片www喷水| 羞羞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久久影院最新消息|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第一页| 中文字幕在线国产| 一个人看的在线免费视频|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 24小时在线免费视频|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 性初第一次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 男人j进美女p动态图片| 综合网小说图片区| 老司机永久免费视频| 免费黄网站大全|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午夜理伦三级播放|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日韩电影免费观看| 欧美乱大交XXXXX疯狂俱乐部| 武侠古典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看**一级**多毛片|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综合20p| 五月婷婷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极品粉嫩交性大片| 青青热久久久久综合精品|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 色老头综合免费视频| 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网| 精品真实国产乱文在线| 男女抽搐一进一出无遮挡| 啊灬啊灬用力灬再用力岳| 制服丝袜一区在线| 亚洲黄色在线网站|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