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知識點總結:第十章 班級管理
編輯:育德園師(www.jydly.com) 2014-10-20
164

四、班集體的形成
(一)班集體的教育價值
班級是學校中開展各類活動的最基本基礎組織,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學計劃和教育要求組織起來的學生群體。
1、班集體的基本特征
(1)明確的共同目標。這是班集體形成的基礎。
(2)一定的組織結構。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
(4)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2、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
(3)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體是訓練班級成員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開展活動的最好載體。
(二)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
任何一個班級集體的形成,都會經歷組建、形成、發展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實際上也是教育培養與類化的過程。
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一個班集體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使班級成員在認識上和行動上保持統一,才能推動班集體的發展。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班級發展的目標。
班集體的發展目標一般可分為近期的、中期的、遠期的三種;目標的提出由易到難、由近到遠、逐步提高。
在實現班集體的目標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班級成員的積極性,使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過程。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首先,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培養積極分子。其次,教師應把對積極分子的使用與培養結合起來。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班集體的正常秩序是維持和控制學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條件,是教師開展工作的重要保證。
班集體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規章制度、共同的生活準則以及一定的活動節律。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班集體是在全班同學參加各種教育活動中逐步成長起來的,而各種教育活動又可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為集體出力并顯示自己的才能。
根據班級教育活動的時間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動與階段性的教育活動兩大部分組成。
教師在組織各種教育活動時,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設計活動內容,注意形式的適齡化,力爭把活動的開展過程變化成教育學生的過程。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班集體輿論是班集體生活與成員意愿的反映。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是一種巨大教育力量,對班集體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同化、激勵的作用,是形成、鞏固班集體和教育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注意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善于引導學生對班集體的一些現象與行為進行評議,要努力把輿論中心引導至正確的方向。
良好的班風是一個集體輿論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風氣,是班集體大多數成員的精神狀態的共同傾向與表現。良好的班風一旦形成,就會無形地支配著集體成員的行為,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師可通過講清道理、樹立榜樣、嚴格要求、反復實踐等方面培養與樹立良好的班風。
五、班主任與班級管理
班主任是學校中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工作的教師,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校辦學思想的貫徹者,是聯系班級任課教師和學生團隊組織的紐帶,是溝通學校、家長和社會的橋梁。
(一)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
1、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
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主帥,對教育對象個體來說,教師的職能可歸結為“靈魂工程師”,但對教育對象群體來說,他更多的是班集體的締造者、設計者。
(1)班級建設設計的內涵 班級建設的設計是指班主任根據學校整體辦學思想,在主客觀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所提出的相對理想的班級模式,包括班級建設的目標、實現目標的途徑、具體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又以班級建設目標的制定為最重要。
(2)班級建立設目標的確立 班級目標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班級所期望達到的境界。
班級目標的設計,主要依據:一是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學校的培養目標;二是班級群體的現實發展水平。
班級目標對班級建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獲得學生對班級發展的認同與支持,有利于引導班級發展方向,協調班級成員間的言行;有利于激發班級成員努力進取的行為動機,還可作為設計與選擇班級活動的依據以及班級實施監督與考評的標準。
2、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
良好的班集體不是自發形成的,它依賴于班主任的領導與組織。
(1)班主任的領導影響力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權威、地位、職權,這些構成了班主任的職權影響力;二是班主任的個性條件,構成了班主任的個性影響力。
班主任的實施職權影響力要依據一定的組織法規和一定的群體規范,具體地說,一是國家的教育法令、學制、教育方針及學校的課程、教學計劃、規章制度等:二是班級的目標、規范、輿論、紀律、班風等。
班主任的個性影響力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班主任自身對教育工作的情感體驗;二是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的能力;三是高度發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2)班主任的領導方式 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權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在當前班級管理實踐,有兩種領導方式運用得比較多:一是“教學中心”的領導方式,二是“集體中心”的領導方式。
3、班主任是班級人際關系的藝術家
研究班級中的交往行為,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之一。
(1)班級中學生交往的類型 以交往雙方所承擔的社會角色的不同來區分,有學生間的交往、師生間的交往,教師間的交往;以交往雙方數量的多少來區分,有個體與個體的交往、個體與群眾的交往、群體與群體的交往。不同類型交往對學生的發展有不同的價值。
(2)班主任對學生交往的指導 交往是班級人際關系形成和發展的手段。①要把學生作為交往的主體,研究學生交往需要及能力的差異性,指導學生正確知覺周圍的人,懂得如何避免和解決沖突,建立積極的交往環境。②設計內容充實、頻率高的交往結構。③要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間充滿信任的關系。
(二)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內容與方法
1、了解學生,研究學生
(1)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內容 包括了解和研究學生個人;了解學生的群體關系;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2)了解學生的方法 ①通過閱讀學生的有關材料來了解學生;②通過對學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調查訪問;③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3、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
班主任要爭取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的配合,調動各種積極因素。
(1)充分發揮本班任課教師的作用。班主任要協調所有任課教師的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教育力量。具體地說,①班主任要在班上養成尊師愛生的風氣;②要定期聯系任課教師,經常互通情況;③調節各學科教育負擔,妥善作出全面的安排。
(2)協助和指導班級團隊活動。班主任應做好這些工作:①協助團隊組織制定工作計劃,班級工作計劃與團隊組織計劃要步調一致;②幫助團隊組織落實計劃,為他們創造活動的條件;③幫助團隊干部提高思想認識和工作能力。
(3)爭取和運用家庭和社會教育力量。班主任要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對學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教育力量。具體地說,①要定期對學生家庭進行訪問,舉行家長座談會,接待家長來訪,了解家長和學生的全面情況;②充分利用家長的教育資源,將家長的各種教育條件,化為共同搞好班級工作的教育力量;③爭取校外各種積極的教育因素,以此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移動端訪問:教育學知識點總結:第十章 班級管理